合并后高校多校区文化融合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高校合并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越来越多的高校面临多个校区文化融合的难题,本文阐释了文化融合的现状及意义,提出多校区文化融合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合并后高校;多校区;文化融合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有900所大学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合作、联合,组建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多校区高校在其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还不是很成熟。从近几年其发展和成长的情况来看,高校在享受多校区办学带来的资源优化、学科整合和规模经济等利益的同时,在校区文化建设方面却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一、多校区文化融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多校区的文化融合主要是指思想文化(即长期积淀形成的固有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的融合和统一,必然存在多种思想文化的取舍问题。文化融合不是简单地将不同文化拼凑在一起,而是需要不同文化的比较、提炼、吸取、融入,才能使学校整体文化构成一个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结构紧密、协调统一的文化体系。就目前高校合并的情况来看,问题突出表现为:各合并高校重视了合并前期和合并中期工作的完成,而忽视了合并后期的管理工作;注重了表层实物性的合并,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校区文化融合。导致一些高校合并后向心力、凝聚力不足、校区文化松散无序等情况的出现,这些问题反过来影响了大学的教学、科研、学科、专业等的健康发展,成为许多高校合并后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校史文化的冲突
文化根植于历史。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由于合并之前各高校一般都有一定的办学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高校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区文化和群体价值观,使得各个高校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风格。这种相对独立的高校文化源于高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传统,既是历史传统的积淀又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其丰富的内涵所形成的强大力量,使之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巨大惯性,合并后必然存在一定的排他性。
(二)管理理念方面的冲突
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共同认可的一些信念、原则、价值评价标准、思维方式,连同学校的管理制度等,构成了所谓的“管理文化”。通过他们整合协调各方面关系、维持学校系统有序运转,其所代表的“管理文化”,不仅成为校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办学者的理念、风格和学校的历史传统等,从而构成了一所高校校区文化的重要标识。
高校合并后,经过人员调整,原有的管理模式、思路需要不断角力、调整、妥协才达到整合的目的,如果管理层不积极适应和认同新形势、新单位、新身份,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内耗和不作为等低效或无效管理行为。从长远来看,势必影响合并后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对高校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
(三)利益不平衡导致小集团意识的冲突
高校合并后往往多校区办学,分主校区和一个或多个包括新校区在内的辅助校区,有的高校则是由强弱分明的几所高校合并而来,不可避免出现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例如合并前各高校负债水平不均,校内津贴存在差距,涉及到教职员工的隐形福利和人事制度安排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合校后各校区的定位和资源配置也会有不同,对于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新任管理层如果不能够尽可能的平衡这些利益分配问题,会使不同校的师生员工在整合问题上难上加难,小集团意识盛行,各自为政,互相排斥,使得内部管理掣肘严重,不利于构建和谐统一的高校文化氛围。
(四)地理分布导致的多校区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冲突
各高校的多个校区地理位置相隔较远,沟通和交流不畅,学校虽然合并了,但是相互交流和互动太少,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异地办学,办学条件、外部的人文环境不同,在校园文化上本身就存在差异,作为学校管理层面,如何把握校区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一个难题。
二、多校区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多校区文化融合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校区管理的真正统一,首先是思想文化的融合,如果抛开思想文化的融合,只谈管理体制的统一,本身就存在管理缺陷,不可能实现人心凝聚和思想统一,很可能内生不稳定因素。[6]我们早期的研究更多的关注合并高校的人力资源、学科资源、组织结构等这些显性要素的融合,而忽视了大学历史与文化继承、认定、衔接、重建的融合,导致高校合并后在运行和管理上存在不和谐因素,大学的融合失去了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合并型高校的校园文化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推进多校区文化融合,是高校得以立足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新组建的高校来说, 要适应竞争激烈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善于利用合校后的优势资源,创出自己的品牌来。和谐统一的、积极向上的校区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无疑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力,这也是维护师生利益的需要。
(二)推进校园文化融合,是避免小帮派现象的有力保障。通过合并成立的高校在整合重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校区文化的碰撞和磨合。如果重组后的新高校不能及时地完成校区文化融合,将会导致高校内部出现一系列矛盾与冲突,逐渐抵消甚至丧失“强强联合”的整合优势。文化融合能够避免小帮派出现,切实为合并后高校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推进校园文化融合,是合并型高校实现校区文化重塑的必由之路。通过推进校园文化融合,有利于加强交流,在相互学习和吸收原有文化优点的基础上,重塑新的校区文化,通过不断增强新的校区文化的导向激励作用,最终逐步形成全校师生精诚团结、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
总之,高校合并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合并后的高校能否真正发挥各自优势,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实质性的合并,而校园文化的融合则是实质性合并的重要标志。[7]
三、多校区文化融合的基本策略
(一)协调一致的组织管理是文化整合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合并应及时形成统一集中的核心,站在合并后新大学的角度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学校与各校区、部门、学院在管理上适当分权,但要避免出现多头管理和松散管理倾向,保证权责明确,管理畅通。合并后的高校推进校区文化融合,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把师生利益和构建和谐作为价值追求,以高校整体发展为目标,将各个校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
(二)校区网络平台建设是文化整合的重要载体。高校是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主要场所,尝试建立各校区之间的文化联通互动体系,通过校园网来实现“虚拟社区”功能。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将在不同校区之间形成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并逐渐成为高校隐性教育最重要的载体,要充分利用校园基础网传播大学文化,促进文化融合发展。
(三)丰富多彩的师生跨校区活动机制是文化整合的有效手段。学校应积极组织跨校区社团文体活动,使各校区师生在互动中接受大学文化的感染。尽管跨校区学术、社团等文体活动容易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但还是要引导、强化各校区组织功能,积极促成师师、师生、生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活动,并在信息沟通、交通、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发挥学术、文体活动在大学校区文化融合的功能。
(四)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是文化整合的必然现象。应该看到,在短期内,合并型高校的校区文化的融合并不能消除各个校区文化的多样性,不能否定多种校区文化的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在联合方式合并的高等学校的文化融合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不争主次之分。合并各方应在坚持有益于高校发展的校区文化时,既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要做到“求大同,存小异”。2.加强交流,相互渗透。在交流中了解对方校园文化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以及其文化的有关特点及核心思想,提高对各方校区文化的认同感。3.勇于创新。文化的交融必将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各校区应取长补短,使新校文化得到升华。
高校合并有利于扩大办学空间,增强办学实力,有利于高校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水平。合并后高校优势的发挥有赖于多元文化的融合。教育实践证明,创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教书育人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是大学的本质,重视校区文化融合,就是重视大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阳.构建学生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J]山东大学学报,2006.03:21-22
[2][6]周厚彬,肖亚成. 大学多校区文化融合的基本思考[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91
[3][5]魏海苓.合并后多校区大学的文化融合与重构.[j]现代教育科学。2003.02 74-75
[4]闫树涛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9 109
[7]胡峰. 论合并型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04 58 61
(许静、郝秀峰,山东财政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5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