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习兴趣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基于自己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学习内容的需要、愿望或情感而表现出来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分析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从心理特点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与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从年龄特点看,正处于青春期,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会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
有些学生对学习缺乏稳定的兴趣;有些学生却保持着稳定的兴趣。一般地说,男孩子的学习兴趣不太稳定,女孩子比较稳定。学习兴趣的建立呈阶梯式分化: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有兴趣,往往来自于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的新鲜好奇,因而他们喜欢学习、需要学习。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他们对外部的教学环境、资源、形式感兴趣,对学习的过程、结果更感兴趣,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以间接兴趣为主,而且伴随独立性、自主性增强,学习兴趣趋向分化。因此,教师必须有的放矢地加强引导,这是培养学生兴趣广博化的一个前提。
二、影响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人们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相反,在从事不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消极的厌烦的情绪体验。因此,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对于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注意力、意志、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1、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自我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建立,往往是透过周围的“重要他人”的期望与评价完成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充当“重要他人”的角色的人就是教师。教师的好恶、教师表现出对某个学生的热情或冷淡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学生成绩,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
2、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感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数学的了解很少,只知道数学是用来计算的。至于其他方面,像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中的应用、黄金分割在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在生产、管理、交易、会帐甚至做饭、做衣服等方面的应用,学生知之甚少。很少有人有过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许多人认识不到数学的重要性。学生认为在考学中要考数学,老师说数学很重要,家长也说数学重要,学生也就认为数学重要。至于为什么重要,学生却不知道。
3、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如果学生觉得数学难、繁,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这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老师的教学能力有直接关系。有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很有趣,而从儿童的角度来看,由于受其理解能力,知识层次的影响,他们难以体会到趣味性。对他们来说,直观的东西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4、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随着学习的延续和学生年龄的增长,数学知识越来越抽象,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否与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步,也是影响学生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直观性原则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
三、有效提高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措施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很大关系。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数学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因此,要求我们“寓教于乐”、“教学有方”,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
1、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数学是源自于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应在教学中就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难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3、加强直观教学,形成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利用“直观”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来进行教。“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4、重视操作过程,发展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小学生的知识与思维之间架起桥梁,小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充满了乐趣,就会发现知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世界,就会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知识面越来越广,人也越来越聪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