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大学生网瘾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高校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由于其自身的心理特点,他们已经成为网络成瘾的易患人群。近年来,大学生网瘾问题逐渐显现,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学生工作者,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类型,大致可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大学生无节制地沉迷于网络,对他们的成长成才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无疑将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2.影响身体健康。重复的机械运动和长时间操作可引起腰酸背疼等身体不适,还可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情绪焦虑、忧郁、低落,以及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严重可导致意外猝死。3.妨碍人际关系。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本来就不强,迷上网络导致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的时间减少,逐步出现人际关系障碍。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家庭给孩子的环境也是导致大学生网瘾的一个重要原因。数据研究显示,相对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父母,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显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理解,更多的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这些父母不把子女当作独立的个体而作为他们的私有物或附属品,从而对子女更加明显的操纵、控制和惩罚行为,更倾向于按父母的意志去培养子女,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偏激,自我认同混乱,网络成瘾等问题。
  2.学习环境。由于高校的管理机制相对宽松,从中学严格管制环境中走出来的大学生获得了很大的自主权。在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缺少家长老师监督以及上课学习时间减少的情况下,大学生上网不仅时间非常充裕,而且条件更加便利,久而久之网络成瘾。
  3.自身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反叛心理严重,价值观念不稳定,看待问题不够理性,辨别信息真伪能力较弱,,自我管理能力缺乏,抵抗挫折能力较差,容易走向极端,容易自卑、孤独、消沉,情绪起伏较大,并且在遭遇挫折时常倾向于逃避现实,而网络游戏、色情和聊天,恰好对应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这个阶段的人生需求,大学生自然就会网络成瘾。
  三、解决大学生网瘾问题的对策
  1.家庭援助。家庭是否完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健全完整的家庭对子女的个性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反之,不完整的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有害的影响,造成子女人格缺陷和人格变态。这类大学生往往自卑,缺乏安全感,甚至封闭自己,害怕、拒绝或回避与外界交流,网络的虚幻性则成为他们的避风港。调查发现,不同家庭类型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有差异。生活在健全家庭与单亲家庭环境的大学生发生网络成瘾的几率是0.58倍,而且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网络成瘾率越低,原因可能是父亲在家庭中威严的地位和教育的方式占主导地位,文化程度越高的父亲越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引导帮助子女健康上网,导致网络成瘾率降低。
  2.加强对网络的管理。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我们要提高对大学生网瘾问题及危害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要强化校方机房的规范化管理,不要以经济利益换取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公寓个人入网电脑的管理以及电子阅览室网络安全管理,对学生上网时间进行有效地限制,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进行制度化管理,防止大学生无节制地上网,把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研究考虑建立一支思想品质过硬、技术精湛的高校“网上警察”队伍,及时查找、堵截、删除制造垃圾信息的人,做好校园网络管理工作。
  3.建立大学生网瘾特殊群体援助体系。大学生“网瘾特殊群体”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双困生”。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从学校、政府、社会及大学生特殊群体本身多主体全方位进行援助,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援助格局,使大学生网瘾群体的防范、援助工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使“特殊”的同学不再“特殊”,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健康的成长。绝大部分网络痴迷群体存在心理问题,对他们应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从新生一入学就进行网瘾内容教育及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网瘾后果的反面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也可以采用替代疗法、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和现实人际交往训练解决网络成瘾问题。替代疗法就是让他们可以找别的爱好替代上网,如打球、集邮、游泳、下棋、登山、旅游或户外活动等。团体心理咨询技术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作用,运用团体动力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术,协助个体来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方式,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4.高校辅导员的协助。学生辅导员由于与学生联系比较频繁,在帮助网瘾者戒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名全程参与的特殊角色。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辅导员的工作要求,高校辅导员还需要对这一过程有一定认识并提升相关职业素养。要积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技术和大学生网络心理培训,使其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又要了解网络载体的有关知识,密切关注和研究网络发展新动向,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主动权。要认识到帮助网瘾者生活秩序的重建需要勇气、信心、耐心和时间。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现实与虚拟的区别。当然任何嗜好康复后都有可能复发,辅导员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清醒的认识,通过积极的手段有效地预防复发和帮助复发者再次进入康复环节。现在的高校辅导员兼具各种角色,要求具备相关的职业技巧和素养。在网瘾问题上,心理学中常用的倾听技术对于完成工作目标很有帮助。对于网瘾者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这是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和学生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日常面谈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对方的变化和细节,体会对方所思所想,抓住问题的重心,增强其主动性和内在激励因素等等。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辅导员就正扮演着提醒规则并帮助他们系紧安全带的角色。不仅如此,辅导员还承担着违规处理的职责,当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安全的交通下重新上路,继续向前。
  5.加强情感教育。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师自身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从心理交往角度透视,教师在承担职责方面居高临下,在与学生心理接触上处于主导地位。但心理交往是以感情的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为基础的。因此教师首先要注重提高个人的学习与修养,以严谨求实的学风来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来教育学生,以人格的魅力来感染学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对学生默默奉献的关爱,对学术的执着和追求等,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以情育情,对上网成瘾的学生不能一味指责说教,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深厚真挚的感情来感染、帮助和关心他们,既要指出其危害,更要寄予希望,做到严爱结合,大爱无声,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自觉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学生工作中,要强调以人为本,突出服务意识,要求每位教师对待学生要有爱心、有耐心和热情地对待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要主动和学生多交往,多谈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和课余活动结合实际与学生交流,关心其学习、生活和思想,关心其烦恼和困惑,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理解学生的感受,察觉学生的真正需要,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症结”,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为预防和治疗网瘾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大学生追求的是高品味的精神生活,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及年龄心理特征,都使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把陶冶学生情操、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性情、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使校园文化充满青春活力和时代气息。这样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培养特长,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总之,网络作为现代传媒,在成为拓展教育工作空间的新途径、新手段的同时,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也在与日俱增。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提速,网络所缔造的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是人类同时不能离开的两个社会。所以,加强大学生网上问题行为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心理防卫能力,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对于人与网络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张敏,苏益南.大学生网瘾预防机制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彭亚.青少年如何从网瘾中“破茧而出”[J].法制与经济.2009,(10).
  
  作者简介:
  杨文,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