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视角下提升高校心理委员效能的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危机干预体制中有独特的优势和积极的作用,但是工作理念和实践中的误区和障碍极大了影响了心理委员效能的发挥。在分析了高校心理委员效能发挥的现状及其成因的前提下,本文在关怀伦理学的关照下,从营造关怀的校园心理氛围为心理委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给心理委员上好“学会关心”这门必修课和用关怀型的管理为心理委员保驾护航等方面具体提出了提升心理委员效能的科学策略。
关键词关怀伦理学 高校心理委员效能学会关心
高校心理委员这一概念,其含义是指在高校班级、宿舍设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职责的班委成员。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危机干预体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他们的工作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有待于进一步开发。随着“学会关心”日渐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教育主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引入关怀伦理学是学校教育人文关怀的时代诉求,也能为提升心理委员效能提供一个科学视角。
一、关怀伦理学的蕴涵
关怀伦理学是一种建构在女性主义视角之上的,肯定女性独特的道德体验,关注具体的道德情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相互关怀的伦理理论。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
关怀伦理学其核心概念是关怀,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事或某人抱有担心和牵挂感。关怀源自对人与人息息相关的、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的体验与认同,可以分为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两种类型。自然关怀源自于爱的情感,不需要做出伦理上的努力;伦理关怀则源于对自然关怀的记忆,借助伦理理想激励个体对他人的需要做出反应。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关怀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关怀方与被关怀方在情感的接受与交流下,让对方得到最佳的成长与实现。关怀的领域和对象有很多,包括关怀自己,关怀身边的人们,关心人类,关心植物、动物、环境,关心思想等。
关怀教育思想以关怀伦理学为伦理基础。诺丁斯认为,教育的关怀不只是要锻造人某方面的功能,而是要使每个学生充分实现他的潜能,感受到作为平等主体的尊严,并学会将其他人作为平等主体去尊重和关心。
二、高校心理委员效能发挥的现状及其成因
心理委员制度创设于2004年,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深化的新生事物。从笔者指导数届心理委员工作的经历来看,心理委员在理念上存在着许多误区,实践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剖析这些现状的成因是提高心理委员效能的前提所在。
1、心理委员角色认识偏差 缺乏主动性和敏感性。
有些心理委员戏称自己是混入学生内部、专向老师打小报告的“奸细”; 认为现实工作不好开展也没有实效;所以缺乏主动性,认为主动去了解他人的心理状况总有窥探隐私之嫌。还有部分委员缺乏责任感和敏感性,他们认为情绪波动或暂时的异常表现是可以自我调节的,对同学中可能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应急心理问题缺乏警觉,造成严重过失。
2、同辈的低理解度和参与度让心理委员无用武之地。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高校对同学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不够系统化和透明化,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心理援助还有一定偏见。心理委员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暂时还未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出于对心理委员本身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质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委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班内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认为他们是学校派到班级中的“眼线”,主要工作就是时刻监视同学,专门向老师打小报告,所以刻意保持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委员的努力工作换来的是无人理解的尴尬处境和形同虚设的自我挫败感。
3、选拔和管理不当导致心理委员队伍良莠不齐。
某些高校或某些班级的心理委员是由团支书或其他班干部兼任,有的是仅仅按照学生干部的标准来选择,而忽略了其他标准。这种过于“随机性”和“自发性”的选拔方法不能保证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更别谈很好地开展工作和发挥作用了。由于各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有不少高校未形成一套运行有序的心理委员工作机制,未出台任何有关指导思想、工作职责或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正式文件,也没有投入足够人力、物力来紧密联系和指导系部的心理委员。这种涣散的管理方式弱化了心理委员的效能。
4、缺乏系统培训和科学指导使得心理委员整体效能低下
造成心理委员工作低效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委员自身能力素质和咨询技能不高。大部分心理委员存在心理学知识匮乏,助人技巧较差,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低等问题。这种困境缘自高校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和指导不力。高校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上都相对单一,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某些高校的培训课程质量很难保证,心理委员往往会因此难以坚持学习。与其他班干相比,心理委员更需要老师专业的、定期的督导。缺乏指导的心理委员工作起来会觉得茫然、无助,其效率和科学性也是很难保障的。培训的低效和指导的缺失使心理委员丧失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求知的热望,也会影响心理委员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三、关怀伦理学对提升高校心理委员效能的策略启示
在科技和文明高度发达、教育日趋民主化的时代,关怀主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基础性课题。从关怀伦理学的视角探寻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效能的策略,将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性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发展。
1、 营造关怀的校园心理氛围为心理委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关怀伦理学是一种“情境道德”(contextual morality),关怀依赖于关怀双方及特定的环境,而个体的道德反应会依情境而改变。这提示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良好的道德情境的形成,为心理委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1)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关怀型心理健康教育。
关怀取向的教育要使人感受到关心他人的成就感和被关心的幸福感,受到“关怀”气息的熏陶,从而将关怀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开展关怀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工作宗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都彰显关怀教育思想,强调富含积极关注、尊重、宽容与爱等伦理主题。首先通过多种途径消除学生对心理,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的偏见和误解,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为他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机构、心理求助方式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开展心理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自助能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为其专业学习和今后发展夯实基础。再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确立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模式,充分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开发”的功能。
2)营造充满关爱和信任的校园心理氛围。
关怀伦理学注重情意之接纳、交流,强调建立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关怀和信任关系。高校应当在新生入学、学生干部换届选举等时刻加大对心理委员制度的正面宣传:通过明晰心理委员的“关注、倾听、宣传、报告”工作职责和工作方式,以此澄清同学们对心理委员制度的误解。用一些比较温情的名字如“雪绒花”、“心灵使者”等来代称心理委员这一称呼,消除同学们的心理顾虑,让心理委员更深入人心;强调心理委员工作对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寻求帮助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作用,明确心理委员工作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和配合工作的热情。
2、 给心理委员上好“学会关心”这门必修课。
诺丁斯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人们学会关心的重要场所,其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有能力的、关怀的、富于爱心的并且受人喜爱的人。所以只有提高心理委员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调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宣传表达能力,才能让他们发挥关怀力量。
1) 深化职业道德培训。
道德情感是关怀行为的出发点和直接原因,通过职业道德培训让心理委员明确心理咨询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具备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保密性原则的相关内容是培训的重点。经选拔后每位心理委员都必须尊重同学的隐私,签署保密协议书,请他们对本班、对其他班级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保密。心理委员还应遵守心理咨询的某些准则,如遵守关怀原则,真心帮助同学解决心理上的问题;遵守理解性原则,要维护受助者的利益,要保证受助者从咨询中受益,至少不能受到二次伤害。同时要注重心理委员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的培训和开发。尤其是高度的责任和服务意识培训,确保心理委员自觉自愿地观察、关心和帮助同学解决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心理困扰。
2)系统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让心理委员“学会关心”的关键在于,通过加强对心理委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之具备关怀的知识和能力。
心理委员培训由专职心理教师或二级学院心理辅导老师负责,要坚持自觉自愿、方法多元化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内容应涵盖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常见心理障碍认知、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的主要方式、方法及设计心理活动的原则;危机干预知识普及、危机干预技巧等。通过培训使心理委员在认识自我、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具有理解他人的能力,识别心理异常、识别心理危机的能力。在保存关怀能力方面,关怀伦理学希望能由培养关怀之人而建立起关怀关系的网络。所以还应充分发挥老心理委员对新心理委员的“传、帮、带”作用。
3、用关怀型的管理为心理委员保驾护航。
心理委员只有在一个受充分肯定、尊重、重视的环境里才能茁壮成长,这不仅需要人性化的选拔和考核制度,更需要专兼职教师的关心指导。
1)构建人性化的选拔和激励式考核制度
要建立、加强和巩固人与人之间关怀关系, 首先要求人们具备关怀他人和接受他人关怀的倾向和态度。所以选拔心理委员时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选拔条件包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自助能力,乐观向上,责任心强,善于与人沟通,热心为同学服务,并符合学生干部的其他要求。选拔可安排在新生心理普查之后,通过“个人自愿、班级推荐、辅导员考察、咨询师面试”的方式综合选拔。
关怀是能力的表现,个人受到关怀的鼓励,潜能会越加表现出来。为了保持心理委员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在心理委员管理制度中应建立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可以将心理委员参加培训情况、咨询效果、日常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考评指标,作为优秀班干、奖学金等考评的参考因素,并配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措施。在每阶段的培训和考核之后,可以评选优秀学员;在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评选优秀组织奖等;在每学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考核中,评选优秀班级心理委员。
2) 实施专业督导制和同辈督导制。
在关怀中需要考虑的是具体情境中特定的人、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反应及体验,而不是依据普遍性法则作出推理和判断,所以高校心理工作者要定期对心理委员实行专业督导和同辈督导,为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在助人和自助中共同成长而保驾护航。
学校心理中心的专业老师和系部辅导员应主动深入到心理委员中,对心理委员所付出的劳动予以充分肯定,增强自信心和工作热情;帮助他们培养其自我保护和调节能力;虚心吸纳他们的工作创意与灵感,对心理委员更多地给予人性化关怀与平等交流。心理委员的个人成长能力是提高工作效能的内在动力源泉,可以借鉴美国威奇塔大学的“同辈督导制”,督促心理委员队伍开展自主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活动。即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座谈会、召开全校心理委员大会、设立心理委员接待日;组织班级心理委员开展读书会、案例讨论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詹启生主编. 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林娜. 关怀视野下的女大学生成才心理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98-100
[3]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 ].教育研究,2004 (3) :100-102
[4]黄乔蓉. 大学班级心理委员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0)
[5]朱美燕. 浅谈危机干预中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2010(6):137-138
[6]吴代莉. 心理委员制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2006(1):63-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