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润物无声,让德育清风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全国妇联在2015年调查中发现,广东留守儿童数量在全国排第四,有超过四成的留守儿童每年都见不到父母三次。这表明教师非常有必要对留守儿童更加用心,更为关爱。德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有效开展德育则是作为教育者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德育
  留守儿童目前的状况是怎样的?应该如何有效地对其开展德育教育?这都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所思考的问题.希望从我以往的教育案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根据茂名市教育局2016年3月的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学生(指初中和小学)人数148.28万人,其中留守儿童学生为56.8万人,占学生总人数38.3%。留守儿童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是广东留守儿童大市。超过80%的留守儿童被隔代监护。
  当留守儿童的家长们没有在孩子的教育中及时到位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从教育方法与管理方式着手,让留守学生“离亲人不离爱”。以下是我个人的实践体会。
  一、以德施教,身正为范
  《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深深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教育使命。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在其还处于塑造三观的时候就远离家门,出外谋生。这个时候,教师便充当了“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在传授孩子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树立其正确的三观。但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正确的三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为人师表。因此,笔者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坚定立德树人的信念,以身作则,教书育人。
  二、关注个体,及时解惑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而且其表现通常不明显,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因为长时间的留守而潜移默化的。这就需要身边的人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内心世界孤僻,孤独无助,存在自闭倾向。在这类儿童中,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难以融入班集体。
  2.过于自卑,关怀缺失而缺乏自信。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成绩一落千丈。
  3.逆反心理严重,不服从管教。对别人的批评不接受,反而会敌视他人。
  笔者曾经教过的一名叫做“小森”的留守儿童,父母出外工作只剩他和奶奶二人在家,因为隔代交流的阻碍,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意和同学交流,碰到问题也不请教他人。成绩日渐下降,甚至逃学。父母的离家让他深感自卑而自暴自弃。为此,笔者对他奉献爱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重新绽放笑容。
  首先,笔者联系小森的父母,对他们说明了孩子目前的情况,希望他们对孩子进行关爱与教育。最后,小森的父母表示出外虽忙,也一定会每天打电话回家,了解孩子的情况。同时和笔者约定每个月的交流时间,把笔者观察他的心理变化,思想动态,行为表现都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其次,笔者在班上进行了“多帮一”的帮扶活动,把优秀的同学安排小森的座位周围,让他们的学习热情可以带动小森积极向上。在教育过程中,笔者和小森成为了朋友。不仅在学习上帮助他,在生活上也经常关心他。常利用课间和他进行谈话,对他嘘寒问暖。这样,我们的距离拉近了,更容易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引导他健康成长。
  最后,根据小森不够自信甚至有点自卑的心理,笔者对他进行了“自信”教育。有时会让他负责班的擦黑板工作,当他擦得干净时,笔者就抓住这闪光点进行表扬。上课时,向他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能正确回答,尽量创造机会让他获得学习上或者生活上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笔者鼓励他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发挥自己的潜能,找回自尊和自信,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后,小森和以前判若两人,每天会和奶奶进行愉快地交流,懂得怎么去帮助他人,努力融入班集体,甚至会主动组织活动。
  三、因材施教,知行统一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是孔子提出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也是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进行区别教育。这需要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留守儿童,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这就需要“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小眉是一个女生,同样是留守儿童。但她和小森不同,她长期寄居在姑姑家,并且姑姑家有一个和她同龄的女孩。姑姑平日虽然尽可能的照顾柳眉,但还是让小眉觉得自己寄人篱下,多次想离家出走。而在学校里,小眉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个男同学。笔者得知小眉的情况后,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而是用一颗爱心去感化她。
  首先,笔者找到小眉的姑姑,调查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用一颗爱心去进行“爱的教育。”在得知小眉想念父母,想要离家出走寻找父母时,笔者帮小眉开通了免费亲情电话,并且和小眉承诺,当她想念父母时,可以来办公室打电话给父母,或者通过姑姑与父母进行视频聊天。
  笔者对待她就像对待儿女一样,笔者深情地对她说:“我没有女儿,我愿你是我的女儿!”说完后,她的表情截然不同。笔者话题一转对小眉进行了纪律和法制教育,告诫她在学校里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荣辱。面对赞赏和表扬时,要有自豪感;当不小心伤害到别人时,要感到羞愧和自责;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和别人沟通,让笔者这个“母亲”感到欢慰。因为小眉具有相当强的领导能力,并且急切地希望自己可以融入班集体,笔者便给予她小组长的权利,鞭策她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告诫她,如果想同学不迟到,首先自己不迟到;如想别人讲卫生,首先自己讲卫生。看似区区小事,其实它爆发的内在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筆者对小眉还进行了感恩教育。让她体验劳动的艰辛和父母的难处,在她深刻认识到自己需要感恩现在所得到的一切时,教育她感恩应从小事做起,每天为别人或集体做一件好事,然后在笔记本记录好,笔者会每天在笔记本上写好一些鼓励的话语。有时,周末笔者会带她到家里一起包饺子或出去参加其它活动,让她感到笔者对她出自内心的关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眉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在学习成绩上突飞猛进,在同学们的评价中也得到肯定。她自己制定了奋斗目标,学会了分享欢乐和幸福。这也让笔者更加认识到,留守儿童虽然本质上都是远离父母的孩子,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切不能用固定的教育方式当模板去套用。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也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让学生可以自由发展又能真正的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四、建立班集体,有效管理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良好的班集体的建立需要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以及各科老师的努力。在留守儿童多的班级里,建立班集体的归属感比一般的班集体更为重要,因为个体一旦明确自己是属于这个群体的,就可以更大的获得安全感,减轻父母离家的不安感、孤独感。
  不管是小森还是小眉,都是属于留守儿童的个例,而对于大批的留守儿童,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呢?下面是对于班集体建设的一些建议。
  1.建立学生档案,把个性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搭配
  留守儿童远离家长,普遍和家长缺少沟通。但是教师需要及时把学生的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因此,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建立一个个人档案,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方便联系与沟通。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就是同学对他的影响最为深远。班主任可以把个性外向与内向的同学搭配起来,促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设立目标,健全制度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而健全的制度可以作为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很多留守儿童心愿是见到父母,让自己的成绩可以让父母骄傲。针对此,班主任可以设立奖励机制。在学生个人和班集体共同达成某一个目标时,班主任给予奖励。
  3.协调关系,共同合作
  作为班主任,不仅是要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与任课教师团结协作,经常与任课教师交流本班同学的情况。在留守儿童多的班级中,敏感的孩子占了相当一部分,矛盾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产生了。因此,班主任需要时时注意孩子们产生的矛盾,去帮助他们协调好人际关系。
  而所有学科教育都是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和每个学科教师进行合作管理班集体,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必须的。作为班主任,需要和其他学科老师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教育,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总体来看,润物无声,德育如清风般进入留守儿童的心灵是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德育有利于留守儿童在远离家长的时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班主任在这场“攻坚战”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起主力军作用。所以,班主任要不断更新观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做一个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田晓润.发展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J].山西教育:管理版,2015.
  [2]劉宗友.新课改背景下关于班主任角色转换的几点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5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