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形成及防治措施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 马铃薯种薯环腐病的形成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对马铃薯危害极大,不仅会使得芽苗、种薯腐烂,还会使植株萎缩、矮小、黄化、死亡,大大降低马铃薯的产量。若是贮藏的块茎发生腐烂,甚至会让窖内的部分或块茎都受到病菌的侵袭,造成烂窖。马铃薯种薯环腐病是由密执安棒形杆菌引起,属于病菌的一种,最佳生长的温度为20~23°C,致死温度为50°C,10分钟内即可死亡。通常情况下,田间土壤的温度介于18~22°C之间,因此,此种环境下极易发生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害。除此之外,若土壤的pH值接近于6.8~8.4,也易形成马铃薯种薯环腐病。此病的传染源是带菌种薯,尤其是种薯的新鲜切面易受到细菌的侵袭,当块茎中存有病菌,在播种后,病菌会跟随薯苗一同生长,进一步侵袭地上部位。
   2 防治措施
   2.1 整薯播种
   据相关统计,整薯播种的发病率(3%~8%)比切块播种的发病率(10%~19%)低,因为整薯有完整的表皮,相比于切面,不易受到病菌的侵蚀。进行播种时,过小的种薯缺乏繁茂性,产量不高;过大的种薯会增加用种量,易造成浪费。因此,最佳整薯的重量为15~40克,既可以节约用种,又能较大程度防止种薯被病菌侵犯,增加产量。
   2.2 播前种薯处理
   在开始播种工作前从窖中提前拿出马铃薯的块茎,通过晾晒催促芽苗长出,这样有利于带病的种薯发展症状提早暴露,可以将其选出淘汰。播种前需要进行消毒,消毒药剂可以使用滑石粉、农用链霉素、甲基托布津混合,然后拌入到待播种的种薯上。播种块茎时,先用消毒液(0.5%的高锰酸钾或75%的乙醇)清洗切刀,再切马铃薯块茎,每一次切刀前需蘸取消毒液,最好选择两把切刀,这样可以轮流使用,以免在使用时将病菌带到健康的块茎上。切刀时若发现已被病菌侵蚀溃烂的种薯,要将其及时淘汰,并对切刀进行清洗、消毒,后方可再次使用。
   2.3 建立无病留种田
   对之前种植过马铃薯田地进行严格的检查,最好于开花期进行,在健康的植株上做好标记,在收获时先收有标记的健康种薯,尽快单独储存,以便来年播种。在盛花期进入田间进行实地的考察,若发现发病植株,需连同薯块彻底挖除,降低田地里植株的发病率。作为留种的田地要提早收获,再在选择、晾晒、入窖等环节将病薯严格筛选、剔除。
   2.4 种薯检测
   症状观察、茄苗接种试验均是有效的检测种薯的方法。
   症状观察:从所有的种薯中随机抽取200个块茎,将其于中部横切开来,肉眼观察块茎的维管束是否有变色情况出现,用手轻轻挤压块茎,看是否有污白色的菌脓从块茎中流出。若块茎脐部的维管束呈浅黄色,且周围有变透明现象,能挤压出少量的菌脓,表示块茎的病感较轻微。若整个种薯的维管束呈现黄色或黄褐色,并伴有腐烂症状,皮层与髓组织不相连,说明块茎的病感较重。
   茄苗接种试验:选择有病感的茄子品种育苗,在幼苗長出3片真叶茎秆,且直径约为0.15厘米时,使用4号针头注射器对待检测块茎进行吸取,然后将物悬液提取出来,使用针头在茄苗的茎部注射进行接种,然后将接种过的茄苗置于是以病菌生长的环境下,如每天保持12小时的光照时间、温度控制在23°C左右、湿度约为70%。若茄苗被环腐病病菌侵蚀,其第1~2片真叶的侧脉或叶缘会在接种后1~2星期内出现水渍状,且会快速褪色,最终形成黄褐色的枯死斑。
   2.5 进行严格的检疫
   相关部门要致力于培养优秀的种子检验员,严格把控田间土地,若发现田间有被病菌侵蚀的植株与种薯,要立即消灭,且严厉禁止将带病的种薯外运至其他地方,同时加大种薯的检疫力度,对收获、交易的马铃薯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
   2.6 培育、种植抗病品种育种单位严格筛选、鉴定亲本材料和杂交后代,使用各项技术培育出更多的具有高度抗病性的优良马铃薯品种,按照地区的实际情况、品种的抗病情况进行选用,比如高原1号、坝薯8号、克新7号、东农303、乌盟60号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3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