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形势下银行信贷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来,银行信贷风险持续暴露,大额不良贷款已成为信贷经营管理中的沉重负担。从表面看,信贷风险的产生固然与外部经济环境和客户经营恶化等因素有较大关联,但内部管控失效、业务违规操作仍是导致资产损失的直接原因。本文通过回溯贷款从申请到损失过程,反推当前形势下银行信贷管理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以供参考。
  一、银行信贷管理面临的外部风险现状
  (一)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显著。目前,我国GDP增速长期处于平稳放缓预期,实体经济仍有待提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程中,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开始显现,潜在“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加速暴露。
  (二)信用风险监管趋势依然从严。因监管政策变化调整,金融市场在中短期内易产生一定波动,“股、债、汇”等领域风险加剧,客户相关风险由外向内传递,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
  (三)客户经营风险积聚。民营企业仍是信贷风险高发客户群体。民营企业天生的逐利性和客观存在的套利性,使得企业经营财务风险、对外担保风险、盲目对外投资风险成为企业出险的主要原因,较多客户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后进入民间借贷市场,从而攫取高息差,使实体经济空心化。
  (四)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关的行业风险仍未完全释放。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持续暴露,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仍是风险最大的行业,一些与基础设施相关行业因投资超概算,经营未达预期等原因,风险开始显现。
  二、银行信贷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信贷准入不审慎成为信用风险产生的问题根源
  1.客户选择和信贷准入偏离底线。一些基层机构面对同业对优质客户的激烈竞争难免产生畏难情绪,但为满足短期业绩考核要求,在客户选择时“捏软柿子”,习惯营销“容易满足条件”的客户,且对部分有求于银行的高风险客户,则通过“包装”,“带病”准入,有些贷款首次发放后短期内即出现风险事项甚至不良。
  2.关联识别和额度管控不力导致过度融资。贷款申报过程中,一些客户经理尽职调查不作为,未有效识别关联关系虽是风险产生的主因,但一些基层机构为审批便利,刻意隐瞒关联关系,规避集团认定和统一授信,导致信贷风险扩大,最终形成损失。
  3.授信审批条件未落实影响信贷流程的有效运行。一些基层机构无视授信审批条件,对客户授信总额控制、销售归行率、对外投资或担保等要求监控不力,部分客户在办理信贷业务时承诺追加风险缓释条件,但直到贷款出现不良进行风险处置时,相关条件仍未落实。
  (二)信用评级失真和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不严成为长期困扰信贷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
  1.客户评价结果与实际偏离度较高。目前,一些银行的客户信用评级与信贷准入、额度确定、担保要求、产品定价等紧密挂钩,一些基层机构通过粉饰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等关键财务指标,人为高套、倒套信用等级,以满足信贷准入条件,评级的风险控制作用未能发挥。
  2.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管理粗放。贸易融资、银行承兑汇票等具有“自偿性”特征的信贷产品,其贸易背景真实性是风险控制的核心。但在前几年信贷业务高速发展期,较多基层机构过度依赖表外业务保证金存款的贡献度,或以单纯提高保证金比例作为风险管控手段,对贸易背景真实性问题“视而不见”,贷款资金和销售回款监控不力普遍存在,管理薄弱,经营粗放,最终导致产品风险积聚。
  (三)担保“虚置化”给资产追偿和法律诉讼带来诸多障碍
  1.“重抵押形式、轻价值实现”问题较多。一些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没有履职尽责,出具的审计意见和价值评估可信度较低,配合银行营销倒套估值,一旦出险即会导致处置价值大幅缩水;一些抵押人通过倒签长期租约恶意租赁,对抗银行抵押权实现,也影响押品处置价值。有些基层机构在抵押登记环节,存在抵押物未登记、他项权证虚假等失职行为,致使担保措施完全悬空。
  2.保证形同虚设影响银行对担保债权的追索。较多企业盲目扩张,在自身抵押不足的情况下,以关联企业担保、多个客户交叉担保及担保公司保证等方式获取大量银行贷款。一些基层机构在区域担保圈风险不断蔓延的情况下,仅关注有无担保措施,而不注重实际担保能力,造成第三方保证效力明显减弱。
  (四)信贷风险识别和应对机制不够健全
  1.日常贷后管理缺乏针对性。一些基层机构贷后疏于管理,不少企业的信贷资金被关联企业挪用,或用于高息借贷、房地产投资等高风险领域;一些基层机构对客户的日常风险监管未能通过贷后走访、媒体报道、网站查询等内外部平台收集和分析,对客户民间借贷、转移股权等“逃废债”行为预警和应对能力不足,导致贷款损失扩大。
  2.产品风险后评估机制缺失。银行在信贷经营管理中,较多通过任务层层分解、贷款规模倾斜、高额费用激励等方式快速推进业务,但对业务风险后评估则相对滞后,使得一些基层机构过度政策套利,利用不同产品的折算系数撬动信用杠杆,最终形成大量信贷风险。
  (五)监督管理和问题根源性整改效果不佳
  1.监督检查流于表面。一些风险排查、合规检查工作基本由基层机构自行开展,主管部门对检查结果的复核流于形式,发现问题非常有限,一些重大问题未予揭示;一些客户营销第一责任人制度落实不到位,客户营销拓展轨迹不清晰,导致客户发生风险后,后续检查人员无法有针对性的追溯责任源头,很难落实实际责任人,导致监督检查存在盲点。
  2.风险防范未能举一反三。部分基层机构或业务条线整改的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对部分问题片面采取“谁犯错、谁整改、谁上报”对策,整改层级低,跨部门整改的联动性、系统性不足,较多问题屡查屡犯、此查彼犯,问题根源性整改和举一反三效果不明显。
  3.员工业务素质与专业要求差距较大。近年来,银行信贷人员流动性大,入职年限短,新老断层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基层机构客户经理短缺现象严重,人均管户数较多,无法满足信贷管理的基本要求。
  三、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上述问题充分说明,如何正确定位,平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是当前银行信贷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完善信贷经营管理和风险防控体系,有效发挥管理机构的监督职能
  1.厘清银行部门管理职责,重新梳理信贷关键风险控制环节,明确各环节的规定动作和禁止动作,强化岗位制衡和监督,提升执行效果。
  2.重检制度流程,根据问题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对信贷资金监控難、授信持续条件落实难等问题,要进行深入调研,并将制度嵌入系统中,做到“机控”与“人控”的有效结合,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3.加强对经济走势、行业和客户的前瞻性研究分析,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在盘活存量风险的同时注入创新活力,根据自身的信贷经营管理能力选择客户、开展业务,“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构建防线联防机制,着力解决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顽疾”
  1.发挥多渠道、多机构的防线联动作用,坚持“贷前窥险、贷中避险、贷后防险”的“三防”原则,充分利用经营条线、风险条线及审计条线的优势,全面揭示客户风险及内部控制缺陷,提升防线联动效果。
  2.客观看待当前经济环境下信贷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存量、增量业务实施差别化政策,重点支持管理规范、经营稳健、诚信守法,且在特定行业或领域具有专业优势的优质客户,严控高风险领域的信贷投放,严禁承接他行风险客户,严禁为“带病”客户新增授信,从源头上降低客户风险隐瞒不报或调查不清的机率;做实贷前调查,强化真实性风险识别,严防外部客户欺诈行为,重点关注客户还款意愿和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抵质押品等第二还款来源的依赖。
  3.根据问题重要性实行分级管理,将其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和总结,重点解决真实性风险、贷后管理等多发、复发问题。同时,要正确理解问题整改工作,要从“发现问题整改”向“潜在问题整改”转变,从“被动整改”向“主动整改”转变,从“原问题整改”向“控制缺陷纠正”转变,提升问题整改的层次和效果,遏制表面化、形式化整改。(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6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