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催化剂研究现状及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现代化学工业过程中,特别是石油及化工工艺过程,催化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公民的健康以及环境污染的减少产生了重要作用,并依靠催化作用生产出众多的化学品与化学材料。因此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各化工生产领域,为化工生产奠定基础。本文从催化剂的特征、组成结构、分类及应用来介绍催化剂。
  关键词:催化剂;催化作用;特征;组成结构;分类;应用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1.047
  通常研究一个化学反应体系时,要考虑化学反应是否能够进行以及化学反应所进行的程度。从经济角度进行考虑,一个化学反应过程是否能够应用于工业生产,必须要保证有较高的产率以及较快的反应速率,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以及减少能耗,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恰恰能够提高反应的选择性,缩短到达反应的平衡时间。作为推动化学工业以及石油工业的核心,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在各高新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1 催化剂的特征
  催化剂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历程进而加快热力学允许的反应速率,只有热力学允许并且具有较大的平衡常数的反应,催化剂才能产生作用;催化剂能够同时加快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使反应尽快达到平衡;催化剂对反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当反应朝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时,催化剂可以使反应朝着生成目的产物的方向进行,提高反应的选择性与收率;催化剂具有特定的使用寿命,有的反应体系中含有杂质从而引起催化剂中毒,活性部位与化学结构遭到破坏,最终导致催化剂失去活性。
  2 催化剂的组成结构
  工业过程中普遍使用固体催化剂,且大多为多组元固体催化剂,多组元催化剂是由多种组分结合而成的混合体,并根据各种组分所产生的作用将催化剂分成三个部分:主催化剂是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缺少主催化剂就无法完成催化作用;助催化剂在催化剂中的含量很少,其本身没有催化活性,其作用通常为抑制副反应的反应活性;载体能够改变主催化剂的形态与结构,对主催化剂起到良好的分散、黏合与支撑作用。
  固体催化剂具有一定的外形与结构,而催化剂结构的不同主要在于晶相结构与孔结构的不同。催化剂包括三个级别的粒子构成:初级粒子、次级粒子与催化剂颗粒,也可根据孔半径的大小分为微孔、中孔和大孔,微孔孔径小于1nm,中孔孔径为1-25nm,大孔孔径大于25nm。
  3 催化剂的分类及应用
  3.1 酸碱催化剂
  酸碱催化剂主要为主族元素的氧化物、酸、碱和盐,其对质子或电子对的亲和力决定了酸碱催化作用,由于在反应过程中电子成对进行转移,从而给出或得到一对电子,在液相中催化剂释放出氢氧根离子或氢离子,从而进行催化反应。
  酸碱催化剂主要用于酸碱型机理的催化反应,目前酸碱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与石油炼制等工业生产中,尤其是沸石分子筛因具有高效率与低污染的优点,逐渐代替了具有強腐蚀性与高污染的液体催化剂,促进了石油工业催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3.2 金属催化剂
  金属催化剂主要为过渡金属元素,活性组分为纯金属或合金,金属以晶体的形式存在。过渡金属元素最外层或次外层轨道未被电子填满,最外层含有1-2个s电子,次外层含有1-10个d电子,因此能级中的未成对电子可使催化剂表面发生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活化吸附分子从而完成催化作用。
  过渡金属易将物质吸附在金属表面,对含氢与烃的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作用,但轻金属在反应条件下易被氧化,不适用于氧化反应。工业上金属催化剂常用于烃类加氢、脱氢及氧化反应,还用于氨的合成、费-托合成反应。
  3.3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主要为过渡金属元素氧化物,且活性组分大多由两种及两种以上氧化物组成,催化过程进行中d电子层易失去或得到电子,催化剂从反应物分子给出电子或得到电子,表现出较强的氧化还原性能,从而完成催化作用。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氧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可作为氧化反应的催化剂,但不宜作为加氢反应催化剂,因其可能被还原成金属。工业上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常用于氨氧化、氧化脱氢、选择氧化及氧化等反应。
  4 结语
  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能够明显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化学物质的工业生产几乎离不开催化剂的作用。目前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基础无机化工及生物催化,尤其在日益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受到国家与社会重视,催化剂为环境催化提供了可能,它能够实现污染物的转化和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作为众多化学过程的核心及技术中心点,催化剂以及催化过程的开发将会成为诸多行业的重要推动力量,相信我国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的研究与发展能够领先于世界水平。
  参考文献:
  [1]申志峰,张剑,连善涛.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发展现状及方向[J].广东化工,2013,40(18):78-79.
  [2]秦斌.石油化工产业催化剂应用现状和展望[J].广州化工,2014,
  42(21):54-56.
  [3]王丽娟.主要石油化工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2,41
  (06):719-727.
  [4]许天华,张天宇.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应用现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2,41(11):50-51.
  [5]高志伟,张海涛.国内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工业应用现状[J].现代化工,2011,31(08):9-12.
  [6]闫玉玲,王楠洋,宋官龙等.全球催化剂市场工业化进展及前景展望[J].当代化工,2012,41(10):1076-1078.
  作者简介:孙久义(1998-),男,山东济宁人,学士在读,主要从事化学工程相关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97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