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的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究恶性腹水患者治疗中腹腔热灌注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48例恶性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腹腔热灌注化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腹水临床治疗中实施腹腔热灌注化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热灌注化疗;恶性腹水;高频热疗
【中图分类号】R7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2..01
恶性腹水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体腔液体异常增多,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各器官组织中恶性肿瘤的病变及发展所致,患者发病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以及腹部明显隆起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疾病治疗及生命安全[1]。提升对恶性腹水的控制效果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将我院收治的48例恶性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恶性腹水患者治疗中腹腔热灌注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48例恶性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两组,对照组2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19~75岁,平均(35.3±1.2)岁;研究组24例,男17例,女17例;年龄18~74岁,平均(34.9±1.4)岁;患者B超检查腹水量均高于300 mL;患者均无完全性肠梗阻情况;患者腹腔内无广泛粘连情况;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实施腹腔热灌注化疗,使用彩超进行腹水定位,分别于左右两侧留置引流管,给予腹水引流,引流完毕后给予腹腔热灌注,首先进行单路模式灌注,设定温度45度,将加热后的盐水灌入体内进行冲洗,然后在进行引流,一般单路灌注三至四次,直到颜色满意,后注入多西他赛,洛铂,白介素等化疗药物后,在进行循环,使药物弥散,发挥最大的抗肿瘤作用。
1.3 观察指标
按照WHO标准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评价,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完全缓解:患者腹水完全消失,且一个月内未出现复发情况;部分缓解:患者腹水量由大量降低到中量,或者由中量降低到少量,一个月内未出现腹水增多情况;好转:患者腹水在原有量级上有明显减少请款,一个月内未出现腹水增多情况;稳定:患者腹水量未减少且未增加,一个月内腹水量无变化;进展:患者腹水量出现增多情况。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好转)/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选用统计软件SPSS 20.0开展分析,均数±平方差代表计量资料,对比检验值为t;百分比率(%)代表计数资料,检验值为x2,对比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研究组24例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的10例,部分缓解的5例,好转的8例,稳定的1例,进展的0例,治疗总有效23例,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24例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的3例,部分缓解的6例,好转的8例,稳定的5例,进展的2例,治疗总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70.83%,经统计学计算x2=5.400,P=0.020,两组患者就治疗有效率对比来看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恶性腹水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方式为腹腔化疗,其临床治疗效果与药物的浓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腹腔热灌注化疗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是在传统化疗方式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将注入腹腔的化疗药物进行稀释,并进行加热,其在快速注入腹腔的过程中能夠对腹腔内游离的微小癌转移灶以及肿瘤细胞进行消除,同时提升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药物的吸收及作用,进而提升治疗效果[3]。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较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恶性腹水临床治疗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方式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加快腹水的减少速度,缓解患者的痛苦。
综上可知,腹腔热灌注化疗在恶性腹水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殷 娟,戴 鹏,谢正强.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高频热疗治疗恶性腹水[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2):248-250.
[2] 侯仰韶,时红萍.热疗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10):
1244-1250.
[3] 范 娟,吴天革,杨渝沙,等.射频热疗加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双途径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疗效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04,14(6):565-566.
本文编辑:赵小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2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