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适合教育”融入数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校近期一直在研究“適合的教育”这一理念,都说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回望我的教育历程,16年来,我一路追求的是什么呢?我的教育能否称得上适合?我扪心自问,思绪急促而艰难的萦回,在认真的思索之后,这些年的教育轨迹和心路历程也逐渐清晰了起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就在课堂实践中如何让“适合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回归本源,寻求适合学生的教育
  教育的本源是“以人为本”。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是把“一切为了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这个“主人”?我们要把主动权放给了学生,促进孩子积极思考,能使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和发展。新课标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同伴一起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了认知历程,情感相互感染的历程。因此,要让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这时就要我们老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放手让孩子自己获得知识。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当孩子们编写好9的乘法口诀后,让他们读一读,想一想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然后四人小组,在组长的安排下,每个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发现。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发言,组长进行总结交流。有的孩子发现了:9的乘法口诀有9句,相邻两句乘法口诀的积相差9。有的孩子发现:积的个位上的数加上十位上的数都是9;而且十位上的数比“几九”的“几”少1。还有的孩子发现:“二九”和“九九”积分别是“18”和“81”,积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交换了位置。有的孩子还发现了:“几九”比几十少“几”。瞧!孩子们多棒!交流活动前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总结规律,经历思维火花的碰撞,一条条规律就在碰撞中孕育。这样的活动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动,使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究乐趣、合作的快乐。寻求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我们老师用心备课,寻求适合孩子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等。这样的课堂无形之中,“适合教育”自然而然的融入了我们的数学课堂。
  二、尊重天性,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这是指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但在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要把握好尺寸,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教育孩子,使其达到和谐的统一。低年级的孩子天生好玩爱动,好奇爱问,喜欢动手实践,喜欢游戏活动。于是在我的数学课堂里,我会尽可能的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动手实践活动。比如:活动课《测定方向》,我会带着孩子们去操场测定方向。在活动中,我指导孩子们合理分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选择合理的观测地点进行观测。孩子们利用自己制作的方向板,一边观测一边记录好八个方向上分别是哪些建筑物或场所。活动时组长组织组员交流测定方向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学会倾听、敢于质疑。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爱动脑、爱问“为什么”、求知欲强,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天性,这样的课堂既充满了智慧,又让学生有了满满的收获。
  三、尊重差异,追寻适合学生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衡,于出头处谋自由。”所以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切不可“一个标准”同一处理,必须要尊重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做到因人而异,承认差别的存在。我们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譬如:在学习了《千以内数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在计数器上,用5个珠子可以表示哪些三位数?”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写出了2个三位数,有的写出了3个、4个,有的孩子写出了更多,表现最好的孩子有序地把15个三位数都写了出来。最后还设计了一个思考题:用下面的三张数字卡片(2、3、5),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孩子们分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思维活跃的孩子带领着组里的小朋友寻求好的解题方法。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活跃,思路开阔,方法有效。孩子们热情高涨,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有所收获。课堂中开放性的活动或练习,可以激发班上每一位孩子学习的热情,照顾到了每个层次孩子的需求,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这样的课堂会让适合教育的种子生根发芽!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我们要“以生为本”,解放孩子天性,尊重孩子们的差异,一直追寻适合学生的教育,让“适合教育”真正的融入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3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