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贵阳二十四节气变化规律与农业发展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将1a划分为24段,时令变化也体现着太阳光热的不同,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每2个节点之间相隔15d左右,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星空中运动的位置而确定。二十四节气对1a之中的气象、物候等进行总结,使得民众能够依据时节进行播种、管理和收获。下面就来具体介绍24节气变化规律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1]。
  1 二十四节气内涵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农耕社会期间通过反复实践形成的,其中蕴含着祖先的智慧结晶。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传统农耕的规律,祖先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总结,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以来指导农时。二十四节气以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不断循环。春夏秋冬各有6个节气,每个节气的时间变化不超过24h,因此此时间误差在农业生产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将公转面称为黄道面,依据地球位于黄道面的不同位置,来界定季节的起始,而地球位于黄道面的位置归根结底取决于太阳光的入射角,太阳光的光照时间和强烈度,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以及冬至则是用以来表示昼夜的长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中则是蕴含着物候特征,启示着气候条件在不断的变化,需要进行相应的农业活动。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则是表示季节降水量的多少和程度,以此来指示农业活动。而小暑、大暑、处暑、大寒、小寒则指示气温的变化。
  2 贵阳二十四节气变化规律与农业发展关系
  “雨水前后,植树插柳”、“小满前后,种瓜点豆”,这些谚语的存在则体现着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介绍二十四节气变化规律与农业发展生产之间的关系。贵阳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全年降水量较多但是却分布不均匀,贵阳全年的阳光光照不充沛。因此,贵阳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依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并结合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农业生产。古时候,人们不能准确的获知温度和旱涝情况,因此人们在农业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并且二十四节气还体现物候特征,有利于农业生产者以此来防灾减灾[2]。
  2.1 劝农籍田
  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因此在古时候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不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春”活动,“一年之计在于春”,从而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二十四节气发起于黄河流域,因此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时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特定情况,做到因地而异。古时,传统的农耕社会,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因此统治阶级一般在春分时节都会举行“皇帝亲耕”等活动以表示统治阶级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视程度。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的官员来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例如《周礼》中记载朝廷派出专门的官员来巡视各地的农业生产工作,辨别各地的谷物类别并了解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规律,另外还会将收集到的嘉种植株让百姓进行观摩学习,类似于当代的农业交流大会。这种庆祝时节的庙会对于古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推动农耕文化的发展[3]。
  2.2 敬授农时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和农业活动来制定的,因此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并不适合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各个地区在利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时结合当地的农事特点,制定了属于本地的“农事历”,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贵阳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温差较小,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另外农业活动容易受到干旱、秋风以及冰雹等的影响。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有利于各地区人们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贵阳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当地人们依据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出了“谷雨栽早秧,节气正相当”以及“秋前插秧谷满仓、秋后插秧盖草房”的农业生产谚语,意思是早插稻秧工作需要在谷雨前后完成,而晚稻插秧则是需要在立秋前完成,如果立秋后再进行插秧,则可能会颗粒无收。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得农民能够“不违农时”,在特定的时间完成特定的农业活动,确保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科学性,保证了农民能够得到丰厚的收获,从而促进了农耕社会的发展。
  2.3 测天占候
  二十四节气将全年进行划分,每个季节包含6个节气,每个节气之间间隔15d左右,2个节气之间的气候变化幅度较小。但是在某些年份或者某些节气,气候也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出现灾荒。而二十四节气不仅仅对应农时,其也是气候和温度变化的指示,农业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于节气不符合的物候特征就预示可能出现某种灾害,从而农民能够及早的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从而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例如,“水淋春头牛,农夫百日愁”,讲的是在立春时间下雨则预示着今年会出现春旱,农民就可以提前備水来灌溉农田。这种气候指导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测天占候”,二十四节气中蕴含各个节气的不同气候特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据气节中异常的物候征兆能够及时的预警农业灾害,从而农民能够提前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从而实现减灾防灾的目的,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 总结
  从古至今我国都是农桑大国,我国古代人民依据自己的农耕经验总结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并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不失其时,则五谷不绝,六畜兴旺。劳动人民一直就十分重视二十四节气,古时的二十四节气相当于现代的长期天气预报,农民能够及早的采取一定的措施并且能够按照农时进行农业生产,并且各地人民依据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并结合各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制定了符合当地特色的农历,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按照季节农时来进行农业生产,什么时间种,什么时间收,适合种什么样的作物,四季轮换播种,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实现了对天气的中长期预报,但是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历法”的作用仍旧没有消退,仍旧指导着农业生产活动[4]。
  参考文献
  [1] 王丽,周双玲.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4):94-95.
  [2] 王玉宗.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研究[J].长江丛刊,2017(10):141-142.
  [3] 万惠恩.刍议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J].湖北植保,1999(2):26.
  [4] 季中扬.从节气歌谣、谚语看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4-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4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