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儿“脱被征”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脱被征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率很高,既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引发一系列疾病,又严重影响家长的正常作息。本文从脱被征研究的现状出发,对其定义、可能的相关因素以及脱被征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脱被征;环境温度
  引言
  小儿脱被是指小儿在睡眠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身体全部或部分脱离被褥覆盖。脱被分为被动和主动,被动者是指意外地脱离被褥覆盖,主动者是指存在有意或潜意识下脱离被褥覆盖。其原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脱被是指体内有较为明确的病因病理基础者,除此之外可认为是生理性脱被。
  1“脱被征”流行病学研究
  “脱被征”发生率高,初步调查结果显示:门诊患儿“脱被征”发生率为71 %。1~7岁患儿中约有50%~70%存在“脱被征”,男孩发生率高于女孩;在具有“脱被征”之小儿中,50%以上有反复呼吸道感染,10%~15%的家长正常作息受其影响,25%~50%有腹痛、厌食、口臭、便秘、磨牙等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约25%有多动易怒等症状。
  2“脱被征”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脱被征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初步临床观察发现”脱被征”小儿中,反复呼吸道感染、汗证、睡眠不良以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等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显然,这些对于小儿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会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脱被征”亦大大增加了家庭育儿护理难度及成本,这种影响较之汗证、便秘、睡眠不良、甚至是腹泻等病证更具隐匿性、广泛性和危害性。在开展“双屏散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脱被征”密切相关,它们常常互为因果。
  3影响脱被征的相关因素
  3.1环境温度过高
  (1)中医对人体温度变化的认识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相通、相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当外界环境变化时,人会以相对的行为变化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小儿“脱被征”是环境温度高时,小儿踢被以防止体内阳气过盛。
  (2)西医对人体温度变化的认识
  体温调节机制即环境温度过高会刺激人体内体温度感受器引发人的行为性和自住性体温调节,以散热、保持体温的恒定。自主性体温调节即人通过调节其自身散热使体温不致过高,如发汗、血管舒张、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等。行为性体温调节即人通过其行为使体温不致过高,如根据温度减少衣着等。当环境温度相对于患儿来说温度太高时,则会调节引发行为性体温调节,即“脱被征”。
  环境温度是影响人体温变化和开启体温调控机制重要影响因素。人是恒温动物,体温变化时体温调节的下丘脑、脊髓、延髓等部位对体温调节信息的整合,进行生理性调节,大脑皮层进行行为性调节,如搓手、跺脚、增添衣物等。[5]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热舒适或热不适与前扣带回前膝部、眶额皮质中部、纹状体腹侧神经元相关,而热刺激的强度与躯体感觉皮质以及岛叶有关。当人体感受到热不适,则会引发一系列体温调节。
  3.2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育特点影响
  (1)小儿“纯阳”“心、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生理特点的影响。肝行少阳之职,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主条达,主生发,小儿表现出勃勃生机。但由于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饮食和外邪等因素影响,导致肝气生发之机受阻,受阻则疏泄不利,木郁风生,可能会导致踢被的多发。肝者,足厥阴风木也。木生风,故肝主风、主动,一切变动不宁的症状都与肝有关,临床上常见到壮热、惊悸、抽搐、角弓反张等“有余”之症。万全曰:“肝主风,小儿病则热、热则生风。”即风证多由火热所致。肝气稍有太过则易致化火生风,轻则多动不安,睡眠躁动,重则高热惊厥等。(2)小儿“心常有余”。在生理上有利于小儿探索求知,勇往直前,发育智能,在病理上则表现为智力未开,不能自已,或鲁猛冒失,行为躁动夜寐不安,继而引发脱被。 “心常有余,心热为火同肝论”。清代沈金鳌有言:“盖心有热而肝有风,二脏乃阳中之阳,心火也,肝风也,风火阳物也,风主乎动,火得风则烟焰起”小儿无论外感内伤,皆易动风扰神,表现为心肝有余,阴阳失衡。
  (3)小儿脾常不足。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对水谷精微的需求远较成人多,脾胃责任甚重,但小儿脾胃功能较弱,进食若过饱,饮食就容易积滞于胃肠,若饮食积滞,肠胃受损则运化不力,继而酿生痰湿,壅遏于中,胃气不和,不得正常通降,痰湿积于体内易于化热,内扰心肝,则神乱妄动。
  (4)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在流行病学研究调查中发现,不同年龄期“脱被征”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发生率最高,而婴儿期与学龄期发生率降低。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儿童不同年龄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特点有关,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大脑皮层兴奋性低,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容易产生疲劳,以睡眠为主,随着出生后天数的增长,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刺激下,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虽然日趋完善,但由于大脑对身体各大系统的协调能力差,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也较差,故1岁以内儿童“脱被征”发生率较低;而幼儿期及学龄前期神经系统在不断发育和完善,但高級神经活动的抑制过程发育仍不够完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表现在小儿容易兴奋,遇事易激动,好动不好静,活动稳定性较差,尤其是睡前兴奋,难以进入深睡眠状态,导致“脱被征”发生率升高;到了学龄期,儿童的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亦趋于完善,可维持体温的基本恒定,故“脱被征”发生率也会降低。张志方等对3~14岁的572名正常儿童分别测量直肠和腋下或口腔和腋下温度,发现小儿体温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年龄阶段小儿体温正常值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儿童生理体温各年龄阶段差异较大,个体差异也较大,因此,儿童温度调控中枢发育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这可能是导致脱被征发生的重要原因.   3.3儿童身体出现病理改变
  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脱被征患儿常伴有身体异常,25%~50%有腹痛、厌食、口臭、便秘、磨牙等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约25%有多动易怒等症状,50%以上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江帆等对1 ~ 23个月儿童睡眠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经常发脾气并且难以安抚的儿童往往更多地出现睡眠问题。刘艳萍等对2~ 6岁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有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34.2%, 刘玺诚等在儿童睡眠医学研究中发现,儿童睡眠障碍症状的发生率存在年龄、性别和地区的差异。有症状的儿童白天存在困倦、多动或烦躁等表现,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出汗多、磨牙、腹痛、夢魇等睡眠问题可能是导致脱被征发生的重要原因。
  3.4其他因素
  根据前期流行病学统计结果,儿童在小便前、饥饿时、睡足将醒时、外界环境嘈杂时,也会出现脱被情况。
  综上所述,小儿“脱被征”影响因素较多,研究较复杂,目前对小儿“脱被征”机理尚缺乏系统研究和明确结论。现有的“睡袋”、“蹬被报警器”、“防蹬被”等创新仪器可一定程度控制小儿脱被,但作用有限、使用不方便,且是针对其标未针对其本。我们应广泛进行病因病理及诊治研究,重点针对病因进行中西医调治,逐渐形成系统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为小儿生正发育异常调治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梁文旺.初议小儿“脱被征”[J].广西中医药,2014,37(2):54-55.
  [2] 梁文旺,陈朝霞,李日东,李小兰,冯梅,李宗起,何馨瑶,顾国龙. 双屏散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0例及免疫功能影响研究[J]. 陕西中医,2007,03:259-260.
  [3]杨永录. 行为性体温调节的研究现状[J]. 医学研究杂志,2014,10:1-4.
  [4]倪晓红. “肝常有余”论在儿科临床的应用[J]. 浙江中医杂志,2011,02:135-136.
  [5]薛辛东.儿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12,405-406
  [6]张志方,周馥英,朱培芳. 3~14岁以下正常儿童体温调查[J]. 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5,02:137-139.
  [7]江帆,颜崇淮,吴胜虎,吴虹,章依文,赵晶,金星明,沈晓明. 1~23个月儿童睡眠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06:43-46.
  [8]刘艳萍,黄广文,马敏,胡建阳. 2~6岁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临床康复,2006,30:69-71.
  [9]刘玺诚. 儿童睡眠医学研究进展[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12:881-8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7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