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毕节市南部暴雨天气过程物理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利用物理量场的实况资料,对2010—2014年织金县暴雨天气的物理量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对当地暴雨有较好指示意义的物理量的阈值。分析表明,暴雨的发生对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而能较好地表征这些条件的物理量是:汽条件-比湿、水汽通量散度;动力条件-700hPa垂直速度、散度、涡度;热力条件-假相当位温、总温度;不稳定能量条件-K指数、Ky指数。对于各区域而言,区域性暴雨对于水汽和动力条件的要求更高,北部型暴雨对热力条件和不稳定能量要求较高。
  关键词:暴雨;区域自动站;时空分布;物理量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530055
  1 资料选取
  根据暴雨的定义,日降水量≥50mm称为暴雨。现将2个及以上区域站出现暴雨作为织金县一次暴雨过程。本文选取2010—2015年织金县51个区域站降水量数据,统计各站点暴雨日数及其时空分布特征。选取2010—2014年共68次暴雨过程,将织金县暴雨过程分为北部型、南部型及区域性暴雨过程,其中北部型暴雨4次,南部型暴雨14次,区域性暴雨12次,选取茶店、绮陌、织金、阿弓、桂果、珠藏6个区域站为指标站,统计各区域暴雨物理量阈值。
  2 织金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2.1 时间分布特征
  2.1.1 年变化
  根据2010—2015年织金县逐年暴雨统计资料显示,从2010—2015年,织金县的暴雨日数是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15年达到最大,为20次;2011年的暴雨日数最少,仅为10次。
  2.1.2 月变化
  从逐月的次数变化可知,暴雨主要出现在5—8月,其中6月最多,达28次;其次是7月和8月,为17次,9—10月暴雨次数明显减少;11—次年4月基本无暴雨天气。
  2.2 空间分布特征
  从2010—2015年织金县各区域站暴雨日数统计可知,织金县的暴雨分布自北向南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出现暴雨次数最多的为珠藏,达40次;其次为普翁、桂果、牛场,为33次;北部地区的八步、以那和金龙最少,仅为9次。受山脉的阻挡,南部地区又分为东西2个暴雨中心,西部以珠藏为中心,而东部以普翁、牛场为中心的暴雨区是织金县暴雨较集中的区域。
  3 暴雨区物理量分析
  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在降水预报中至关重要。水汽条件是降水的基本条件,水汽含量的多少和降水量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暴雨是在大气饱和比湿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发生。统计显示,暴雨发生前,700hPa比湿大多在9g/kg以上,850hPa比湿在11g/kg以上。除了有较高的比湿外,还需要有充分的水汽供应。中低层有一定的水汽输送,850hPa为水汽辐合区,水汽通量散度小于-10×10-5g/(s·cm2·hPa)。
  通过对动力条件的分析可知,暴雨均发生在大范围的上升运动区。700hPa散度小于0.4×10-5·s-1;200hPa散度大于1.1×10-5·s-1;且700hPa、850hPa的涡度值也较大。可见暴雨区存在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輻散的特征。
  除了水汽和动力条件外,暴雨形成还需要有一定的热力条件,从假相当位温和总温度场可以看出,暴雨发生时,贵州省都处于高能区,且能量锋区多位于贵州西北部,结合850hPa比湿场来看,等比湿线的分布与假相当位温分布配合较好,处于高能高湿区,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产生。
  暴雨都是在层结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的,但研究表明,暴雨对不稳定度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是不稳定层结都有可能发生暴雨。
  统计各区域物理量发现,由于范围较小,各乡镇间距离较近,物理量之间的差距不大。总体而言,区域性暴雨对于水汽和动力条件的要求更高,北部型暴雨对热力条件和不稳定能量要求较高。
  4 检验
  2015年织金县共有20次暴雨过程,其中北部型暴雨1次、南部型暴雨9次、区域性暴雨5次。下面对6次南部型暴雨和4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物理量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南部型暴雨中热力条件和不稳定能量条件80%以上都符合,此外,水汽条件中的比湿、850hPa水汽通量、850hPa相对湿度和动力条件中的700hPa散度也较吻合。区域性暴雨中850hPa水汽通量、700hPa水汽通量散度、700hPa散度、850hPa假相当位温、850hPa总温度和K指数符合比例均为100%,850hPa涡度则为0%,比湿、200hPa散度和SI指数符合比例较高。
  5 结论
  织金县暴雨分布南多北少,其中又以东南部为最多,主要出现在5—8月,逐年变化整体呈现增多的趋势。
  本文所用micaps数据的格点值格距较大,进行插值后各区域站的指相差不大,因此,对暴雨有较好指示意义的物理量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对织金县暴雨发生的条件而言,要达到暴雨,对水汽条件的要求较高,并配合大范围的上升运动,且在850hPa上处于高能高湿区,但对不稳定能量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由于降水成因复杂多变,涉及的物理量非常多,且不同的地域、环流背景对物理量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物理量仅仅只能为暴雨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章淹等.暴雨预报[M].气象出版社,1990:27-88.
  [2] 张一平,乔春贵,梁俊平.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天气学分型与物理诊断量阈值初探[J].暴雨灾害,2014,33(2):129-138.
  [3] 杨金锡,陈焱.用ECMWF资料作江淮区域性暴雨落区预报的试验[J].气象,1994,20(9):38-40.
  [4] 任敏,陈焱,璩英.安徽暴雨落区与一些物理量关系的统计分析[J].气象 ,2006,32(4):40-44.
  [5] 韩沁哲,蔡荣辉,匡方毅.基于“配料法”的湖南省暴雨落区预报[J].广东气象,2009,31(1):12-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7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