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仿生的差异与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建筑仿生和人类社会的演绎变迁息息相关,因此其与哲学、科学和文化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文化、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四个方面系统地比较了中西方建筑仿生理论出现差异的原因,并结合实例加以概述。
关键词 建筑仿生;演绎变迁;宗教信仰;思维方式
1 中西方建筑仿生理论的差别
1.1 文化和宗教信仰
中国文化强调整体性,贯彻团队大于个人、整体大于团队的思想;西方文化则重视个体性,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认为个人利益大于一切。就像中医调理的气、色是整体,西医则注重整体中的局部,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简单直接。中国文化一直讲究和谐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主张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类的很多活动应该在不影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比较注重理性,主张从本源出发,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变。所以,西方的思维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中国文化中的家法、道德等各种束缚主义思想造成了东方人相对委婉,表达感情细腻而含蓄;西方人对感情的表达是直接流露,追求平等和自由。宗教对中西方产生了悠长而深远的影响,用“方”和“圆”两个字分别概括中西方宗教信仰的不同特征再合适不过了。无论是从建筑的形制,例如,中国传统的宫殿、四合院、民居、园林等,与罗马斗兽场、维罗纳竞技场、圆厅别墅、教堂等来看,还是从中西方绘画、雕塑等艺术形象来看,都体现了这一特征。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经济基础,也是中西方不同的智慧,中国人强调空灵,恼恨执着。中国人对待宗教是功利的,大多数人是“泛神教”,而西方人则是“一神教”。中国的宗教信仰缺乏外倾性,凡事两面兼好,把四平八稳作为理想的状态,呈现中国人文的一个“方”;西方人的信仰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容易对外扩张,以自我为中心向各个方向发散,呈一个“圆”。
1.2 思维和教育方式
中国的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是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整体意识较强,追求折中与和谐;西方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也叫分析思维,是一种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这也就产生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建筑的处理方式上往往正好相反,西方建筑注重单一建筑作品在场地及环境中的作用,而中国建筑强调与环境的融合。中国偏向灌输式的教育,祖辈们的经验及方法就是最好的,一般不能随便改动,整个学习的过程比较被动。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从业者的培养都是师徒相传,并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近代。许多传统建筑的构件形式、基本技法都是一代代建筑工匠在长期的实践中慢慢摸索归纳出来的,借助师徒关系传承下来。建筑工匠的人才分布,特别是“民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家庭为脉络或以地缘为范围,师徒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父子或亲戚。西方教育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自有意识和思考。因此在西方建筑史中出现了众多的建筑风格和流派,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1]。
2 中西方建筑仿生实践的差别
2.1 广义仿生和狭义仿生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规划布局等有着完备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与人文地理密不可分。中国建筑仿生理念中把宇宙万物视为一个整体的循环,上为天文下为地理中间则是万物生灵,这一循环是有机的生命系统,是广义的仿生概念。同时,这也是中国城市所特有的灵魂,与西方城市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建筑仿生的参考对象集中于人本体以及其他动植物即生物层面上,是狭义的仿生概念。万物的生长,天体的运动等等,都表现了它们是阴阳相结合活体,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的活体。地理山川因环境、形态的不同,人居其间自然风俗文化也就有所差异,进而每一个地方都是自成体系的生命活体。每一个地理生命活体都有自身的体态、性格和灵魂又影响着地区社会的风貌。所以,古人说:“广州大谷异形,人居其间异俗。”不同的山水风土,就有不同的风俗人情,每一个自成体系的地理单元,都有其内在的灵气。
2.2 群体仿生和个别仿生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上具有不同的观念,中国注重建筑群体的组合而西方建筑在单体的营造上煞费苦心,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中国强调的是由简单个体建筑通过各种方式组合排列形成具有强烈艺术感的群体,单体服从于群体;西方强调单体的个性,而忽略群体的整合。纵观西方城镇的仿生规划大多停留在科学的幻想上,例如: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勒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不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偶尔还会受到各个层面的影响将城镇整体按照建筑单体的概念来设计。西方建筑仿生成就最大同时最为突出的是单体建筑。中国建筑仿生历来注重整体的实效,从华北地区古代仿生名城到清朝时期的徽州仿生村落无不体现着城镇与天、地、人三者形成有机活体的宏观概念。
2.3“借景式仿生”和“闭合式仿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一般为“因地制宜,借景式仿生”。应用取象比类、心物感应的思维模式,将自然山河的灵气仿生于城市的形状、区位与结构之中,协调城市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有效地指导人对生活空间的认识。例如:苏州古城为龟城,杭州古城为凤凰城,龙盘虎踞南京城,金马碧鸡昆明城等等。中国城市无论大小和等級都存在大量因地制宜的山水取象比类现象,例如沿江沿河的城市位于江河合口处取山水之势,形成因地制宜的城市风格。西方建筑仿生是“自成体系,闭合式仿生”。其在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方面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不善利用地形,将城市本身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来看待,基本不借助城市系统以外的自然环境来体现其仿生的特点和意义。突出单体建筑的个体形象,为了纯粹审美的艺术追求,不惜使用大量奴隶强力的改造地形,即遵循的是一种自我封闭式的城市仿生系统生成模式[2]。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西方建筑仿生的论述与分析,剖析了其深刻的哲学与人文根源,也从实地反映了中西建筑理论对待技术与文化的不同观念。
参考文献
[1] 邓薇,白旭.浅谈仿生建筑的造型设计[J].物流工程与技术,2012, (6):30-31.
[2] 杨小峰,罗文缓.仿生建筑浅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5,26 (6):67-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16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