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当前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矛盾问题,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追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满足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电气工程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其培养的人才应当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也要具备专业所需的实践技能,从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其毕业生很难符合上述要求。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对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成长。
【关键词】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引言
电力工业作为我国的一项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因其具有洁净、方便控制和远距离传输等优势,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它都将是不可替代的一种能源形式。换句话说,电能的开发、电气传输技术以及电气专业人才将一直存在于国民经济体系中,甚至是一直存在于其每一个部门。电气科学的运用存在于各行各业,例如,在磁悬浮列车和电动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军事科学技术等等方面的发展,电气科学将拥有宽广的实践领域和发展前景。为满足当前电气工业的发展需要和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发展新趋势,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高校明确自身定位,合理定制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具有四大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四大职能中应该有所侧重。截至2014年教育部公布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为2246所,每年几百万的学生要离开学校,奔赴就业岗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人才培养的自身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我国高校大学的分类,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笔者为论述需要暂且将我国高校分为两类,以研究为主的大学和以教学为主的大学。以研究为主的大学,注重对社会精英的培养,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应该将重心放在为地方培养合格人才上来。
高校明确自身定位,着力推进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证。按照专业认证标准,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在其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满足社会需要。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不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事情,政府、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才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四方共同协商讨论;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学校应该对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详细的调研取证,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是否具备条件,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与高校自身条件密切相关,学校应当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基本的软硬件设施。
2.课程设置科学化、合理化,加强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的选择和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现形式。课程设置要充分的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要反映我国社会、企业等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关于课程设置改革部分主要有以下建议。首先,在课本的选择上,学校应当注重与利益相关方(政府、企业等)共同选定教材,确保课本知识能紧跟社会需求,并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同时,在课程内容上,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学校应当成立课程研究小组,由小组共同商定课程重复内容的取舍。其次,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导论课程、专业课程、方向课程、实践课程五大课程模块,课程模块之间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但又独立存在,互不影响。五大课程模块分别配置相关的选修课程,适当的增加对交叉学科的课程选修数量。将课程体系模块化其优点在于提高了课程模块的灵活性,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不断更新能够快捷的做出调整。再次,建立课程开发机制。高校应当设置课程开发组织或部门,建立课程开发制度,明确各模块课程的改革目标,同时加强政府、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于课程开发的参与力度,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开发机制。最后,加强校外专业人士对课程体系的评估工作,电气工程专业高校应当积极的邀请外校专家、行业人士入校考察,通过专业办学汇报、学生座谈、随堂听课、实习报告抽检等形式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并最终形成评估意见,以助于提高该校的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方法
更新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只是表现在课堂上,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分小班上课、教学科研一体化等措施都只是保障研究性教学的外在形式。研究性学习其根本在于教师去执行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不分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学,学生则根据老师制定的学习计划和任务分小组进行学习。关于教师教学评价,高校应当明确教师教学评价所涉及的主体,即高校、用人单位(政府、企业)、教育教学评价机构、教师、学生。针对现阶段教师教学评价主体缺失的不足,笔者认为应当注重用人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参与,并建立有效的参与激励机制,保障高校教师教学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在评价活动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高校评价小组的成员除了高校内部教师或专家外,还应当注重行业人士、学生代表的参与;二是建立教师评价制度,保障教师的教学质量;三是加强与教育教学评价机构的合作,保障教师的教学评价的公开性、公正性以及公平性。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程能力
4.1高校鼓励教师进驻企业实习锻炼
高校教师进驻企业实习是提高教师工程能力最为直接的辦法。首先,高校应当建立“教师入企”的激励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实践,同时制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评定标准;其次,加强教师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监督,建立“教师驻企”的监督机制,确保教师能够在企业“工作”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最后,建立教师实践工作评价机制,学校组建教师实践评定小组,并邀请实习企业代表,对实习教师的工作汇报进行评价,按标准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进行奖惩。
4.2积极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讲座
企业工程师进入高校开展讲座活动是提高教师工程能力的间接方式。企业工程师是专业前沿的代表,有着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工程师进校讲座能够帮助在校教师正确的把握当前工程前沿的动态,开阔教师的工程视野,弥补了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不足。因此,高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定期的邀请企业工程师进校开展讲座。
4.3加大对兼职教师的招聘力度
兼职教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程兼职教师,而只是分管实践教学部分的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招聘对象是企业具有相关工程经验的人员。对于兼职教师的招聘,首先,学校应当制定详细的兼职教师职位说明,区别于全职教师独立招聘,实行聘任制;其次,注重工程实践经历的考察,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参加兼职教师资格评定工作,确保兼职教师工程实践经历的实效性;再次,定期的对兼职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考评,保障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兼职教师晋升机制,充分调动兼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结语
当前,电气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内容不断的延伸,从以往单纯的关于“电能的产生、传输、分配及使用”到现在“系统、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运行、检测和控制”等,对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状,我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电气工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万秋兰.21世纪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9(4):1-3.
[2]崔皆凡,刘晓明,孟奇恺.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创新型电气工程人才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2):1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19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