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找准切入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形成数学素养提供了技术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但有很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并不很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抓住电教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点,找不准切入点。本文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时应从哪些方向来确定其最佳切入点。
一、在新旧知识点上切入
关注已有知识,必须找准新的切入点。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旧知或生活经验作支撑,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那样“数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能否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结合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多媒体教学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就知识固定点——新知识的连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有序开展,促进良好认识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的知识。
如在教学《圆柱体积》一课时,我设计了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应如何计算?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说明猜想的理由,也可利用手中的边动手边说明,学生回忆在学习园的面积时已把园转化成近似的正方形,来推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动态演示 ,把园等分切割,形成一个近似的正方形,找出园与所拼成的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到出园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大胆猜想,使学生将旧知识进行类推,从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此时可指导学生把园柱体转化成近似正方体来求体积,学生由正方体的的体积计算方法推想出圆柱体的计划方法也就是底面积乘以高。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动手摆一摆,想一想,议一议,在操作中思考、讨论: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展示本组是如何转化的?发现了什么?学生上台操作展示讲解,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分成32份、64份、128等份后拼成近似正方形的动画过程,通过观察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知识点,最后让学生总结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在教学关键处切入。
在教学关键处,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会更佳。比如,在学习“圆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材料,教学时首先列举生活大量的圆锥形实物,再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入,在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更多有此特征的实物,加深对圆锥的认识。让学生所学知识创作一个圆锥物品,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有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大量圆锥侧面的展开过程,圆锥的测量方法等,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学生思维转折处切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的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少在弯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园的周长的一半误认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和“半”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障碍,没有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教师可展示半圆图(弧形和直径可以分离的复合图片),通过抽拉演示并伴以“半圆周长是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四、在学生思维困惑处切入
教师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正方体、正方体知识之后,可出示这样的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正方体切割体积是1立方厘米,一共可以分成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
由于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解题时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是通过投影在银幕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动兼备,动静结合,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等优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可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于优化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识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因素去结合考虑,选准电教媒体的最佳切入点,只有找准切入点,课堂才有趣味性和实效性,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0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