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教育需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美好生活是人们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下,通过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实现一种总体上满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美好教育作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被包括在人们对日益提升的美好生活向往中。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教育也决定着下一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美好教育的向往。满足人们对美好教育的需要,是引领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基础。所以为了了解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要,必须对新时代学校教育功能的诉求做出准确直接的解读。
  [关    鍵   词]  新时代;美好教育;教育需要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028-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引领着社会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发展,关于美好教育的讨论也应运而生。2017年11月《教育时报》推出《美好教育,长什么样》专版,邀请高校教授、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教师发表他们对美好教育的认识。《中国教育报》也刊发了题为《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美好教育应有之义》的文章。那么美好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本文从美好教育需要的角度对美好教育做一些探讨。我们认为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要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2)学生能够安全舒适地享受学校生活的需要。(3)子女因接受教育而积累社会竞争优势的需要。
   一、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在新时代的脚步下社会和科技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时人民对美好教育的诉求也在增进。顾名思义,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美好教育的实现直接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被广泛重视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就显得更重要。在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精力、能力等方面都必然存在差异。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注重学生间的认知差异、能力差异、情感差异。同时注重培养并发掘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可以直接有效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基础条件和学习习惯都不相同,家长希望让自己的孩子都有合适的成长方式,这样便需要更多可选择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因此,教师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学校也要配合教师提供更多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服务。
   (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具体提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会受到过重课业负担的严重阻碍,减轻课业负担是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可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与义务教育“共同进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小小的孩子戴上大大的眼镜”这种大家已经见惯不怪的现象更是孩子学业繁重的直接体现。近些年,如何为孩子减压也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事到如今,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学校放学后,繁重的课后作业严重地侵占学生的睡眠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在长身体,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通过解决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信息素养”的需要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身边接触的知识呈几何级增长,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减。随着人民素养的整体提高,社会对学校教育职能的要求也随之演变。学校的教育内容不断拓展,原来只是教授课本上的知识与技能,到目前来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学校教育职能的诉求。增设关于课本以外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已经是每个学校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学习发展迅猛,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基本可以学到自己想获得的知识,学校早已不是唯一传授知识的场所,可两者相比各有所长,学校的知识体系依然稳固,对学生有着明显的提高和改变。互联网络上的知识虽然体态庞大却显得零散。那么,在这种环境中学生面临着多种抉择:到底该选择何种学习方式?如何正确区分学校学习与互联网学习?虽然如今人民对教育需求不断提高,学校的地位受到冲击,但不管如何,学校依然是保存和传授知识的主流场所。
   二、学生能够安全舒适地享受学校生活的需要
   (一)方便上下学的需要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在调整学校布局的背景下,学生上下学成为新的问题。调整布局之后学校规模扩大,但是数量减少,导致部分学生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变远。以前农村学生上下学的方式多为徒步,现在多数学校都可以提供住宿条件。城市里的学校还可以提供校车,还有一些学校可以“托管”半个小时。学校都在努力通过满足学生生活关照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职能,在学生生活关照诉求方面距离大范围全面普及还较为遥远。很多学生生活上的问题依然还在困扰着家长,如因为担心孩子上下学途中的安全,所以家长选择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这间接地使全家的生活质量逐渐降低;表面上看是对学生生活关照的需要诉求,实质上也包括家长向学校提出时间、精力、金钱方面的诉求。    (二)学生校内生活的需要
   如果说新时代的到来在教育目标和内容方面对学校提出了新的功能诉求,那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布局的调整则在学校教育活动形式方面对学校提出了新的功能诉求。在学生日常安全问题方面,中小学生校园欺凌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国家已经颁布指导意见和政策,并严厉制止和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和影响,但仍出现学校欺凌现象。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上好学”包括学生从家里到学校的交通问题,从学生在学校的喝水、吃饭到穿衣、洗漱、睡觉的生活问题,从人身安全到环境舒适度、在校期间的安全问题。这些都是家长最关心的学生安全问题,也是对新时代的学校教育诉求之一。
   三、子女接受教育而积累社会竞争优势的需要
   (一)学生特长培养的需要
   在这个充满竞争力的社会,培养孩子特长是生存、工作、生活及时代的需要。首先,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特长,比别人更容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学校教育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艺术特长。所以在當今社会这种需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关注。如广为流传一个问题“你的孩子没有特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如何生存”。其次,培养学生特长是家长和学生长期以来的诉求,以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有一定优势。家长想让孩子走入社会后有好工作、有所发展、有所建树。但没有特长很难进步,很难发展,有特长的孩子在工作上容易进步,发展快。
   (二)学生“择校”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形成的差异导致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愈演愈烈。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中心城区人口逐年增加,给原有学校带来明显压力,校舍面积小、班额大、学位少、入学难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受到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义务教育“择校”以及由此带来的乱收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昂贵的择校费用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遏制“择校热”、解决“择校费”问题已经成为棘手的教育政策难题。教育部也曾经出台过相关文件,希望中小学教育均衡和充分发展,但由于优质学校资源的稀少,广大家长纷纷以金钱、关系、权利等方式竞选优质学校资源,因受社会影响家长认为孩子在优质学校上学才是最好的选择。解决择校问题最主要在于学校和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政府职责,提供多样化、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是很好地解决择校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包括给学校带来的不公、给学生带来的教育不公、给教师带来的教育不公。
   (三)学生获得荣誉的需要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家长不仅让孩子进行特长训练,还要参加各种竞赛并荣获荣誉、名次,希望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帮助。在学校也一样,家长争着抢着让孩子参加比赛,能在众人面前表演。其实是学生和家长的荣辱观错位现象,潜伏着失调与混乱的危险,家长认为获得奖励多了就是好的,参加多个比赛就是最棒的。目前家庭条件越好的孩子参加各种文艺竞赛和奥数比赛的越多,但家庭不富裕的家长也不甘心,拼尽全力也想让孩子跟别的孩子公平竞争。这种名誉上的竞争现象越来越严重。
   四、结语
   我们只有准确解读新时代人民对学校教育功能的诉求,以此作为首要前提,再对人民对学校教育功能的诉求做出准确判断,排除非正当诉求,行动起来带动学校新的教育功能的建设和发展。只有我们真正了解和解读社会对学校功能的正当诉求,才能做出有益于新时代美好教育发展的决策。只要我们能够稳步建设好人民向往和需要的美好教育,一定能让人民日益美好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肖川.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5.
   [2]贺春兰.义务教育谁买单[D].苏州大学,2003.
   [3]杨清溪.基础教育合理发展新路径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4]曾庆伟.学校的基本功能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06(11).
   [5]杨进,柳海民.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J].教育研究,2012(11).
   [6]奚爱国.为了办更美好的教育[J].人民教育,2018,2(38).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4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