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计算方法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也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部内容的主线。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及时抓住学生的计算错误之处进行分析和解决,并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 计算 能力 提高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也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部内容的主线。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特别是低年级计算知识更是枯燥无味,而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怎样才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弄清算理 揭示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会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要想计算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关键。而理解算理主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呢?那就要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
例如教学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新课时设置情境,喜洋洋要请客,他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青草饼干,第一盒里有8个青草饼干,第二盒里有4个青草饼干,喜洋洋一共准备了几个青草饼干?小朋友你能帮喜洋洋算一算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进行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喜洋洋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个青草饼干呢?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疑问进行指导,例如让孩子通过合作的方法,用小圆片代替青草饼干摆一摆,通过动手操作,即从第二盒中拿出两个放在第一盒中,第一盒凑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两个就是12个;或者从第一盒中拿出六个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凑成十,加上第一盒中剩下的2个就是12个。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8加几的进位加法。同样,教学“8+5”“8+6”,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凑成十,再相加。要求学生动手摆小圆片,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还在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计算7加几、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能够进行知识间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一旦学生在计算中遇到了问题也能根据算理推算出不会算的题目。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使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而会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口算訓练 常抓不懈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口算直接关系到学生笔算能力。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因此加强口算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这种练习方式适合所有的学生。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要求相对要高一些。可以在学生熟练视算的基础上进行。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而且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化的进行训练。如每天课前抽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配合教学内容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口算练习。坚持常抓不懈,通过这样的练习,大部分学生的口算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重视错题 着重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做退位减法时,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的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要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仅能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
四、严格要求 培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平时我们在进行作业批改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因为书写不规范而导致的计算错误,如把6写得像8。或者计算时从上一步移到下一步的数字都会发生变化,如把29写成了92。我就发现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挺聪明的,上课的时候总能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是每次单元测试时,他总是得九十多分,无法得满分。下课后,我把他请到办公室,让他演算五题计算题,结果发现,五题就算对了三题,原来这位同学是太粗心、太贪快了,把31+23算成13+23。把20+14算成26+14。因此,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对提高计算正确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另外教师在平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养成一看、二想、三做、四查的好习惯。一看即在下笔前仔细读题,观察题目提供的信息,看清运算符号等;二想即想想运用什么方法解决,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三做是计算时细心、细致;四查则是在做完题目后进行及时耐心的检验。检查数字抄得是否正确、横式中是否有得数等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只有在平时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及时抓住学生的计算错误之处进行分析及解决,并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02第一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3.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陈清容主编
4. 《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刘敬发主编
5.《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陈旭远主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7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