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溶液pH计算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pH计算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问题,为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问题,现对此进行归纳。关键词:溶液pH;计算思路;计算核心;溶液中的c(H+)相对大小
  1 单一溶液的pH的计算
  酸性溶液,必先确定c(H+),再进行pH的计算。碱性溶液,必先确定c(OH-),可根据c(H+)·c(OH-)=Kw换算成c(H+),再求pH,或引用pH定义,由c(OH-)直接求POH,再根据pH+POH=PKw,换算出pH。
  例1、求室溫下1.0×10-3mol/L的Ba(OH)2溶液的pH。解析:
  由题意:c(OH-)=2.0×10-3mol/L,c(H+)·c(OH)=Kw,c(H+)=Kw/
  c(OH)=5.0×10-12mol/L,pH=-lgc(H+)=lg5.0×10-12=11.3。
  2 溶液稀释后的pH的计算
  2.1 强酸或强碱的稀释
  在稀释强酸或强碱时,当它们的浓度大于10-5mol/L时,不考虑水的电离;当它们的浓度小于10-5mol/L时,应考虑水的电离。
  如pH=6的盐酸,稀释100倍,稀释后pH≈7(不能大于7);pH=8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100倍,稀释后pH≈7(不能小于7);pH=3的盐酸,稀释100倍,稀释后pH=5;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100倍,稀释后pH=8。
  例2、室温时将pH=5的硫酸溶液稀释1000倍后,则c(H+):c(SO42-)是()
  A.2:1
  B.21:1
  C.20:1
  D.22:1
  解析:
  pH=5时,c(H+)酸=1×10-5mol/L,c(SO42-)=5×10-6mol/L,稀释1000倍后,由硫酸电离出的c(H+)酸=1×10-8mol/L,c(SO42-)=5×10-9mol/L,考虑水的电离受硫酸的抑制,设水电离出的c(H+)为xmol/L,故水电离出的c(OH-)也为xmol/L,根据水的离子积在室温时为一常量,得方程(x+10-8)·x=10-14,解得x=9.5×10-8,故c(H+):c(SO42-)=[c(H+)酸+c(H+)水]:c(SO42-)=10.5×10-8mol/L:5×10-9mol/L=21:1。
  故应选B。
  2.2 弱酸或弱碱的稀释
  在稀释弱酸或弱碱过程中有浓度的变化,又有电离平衡的移动,不能求得具体数值,只能确定其pH范围。
  如pH=3的醋酸溶液,稀释100倍,稀释后3<pH<5;pH=10的氨水,稀释100倍,稀释后8<pH<10;pH=3的酸溶液,稀释100倍,稀释后3<pH≤5;pH=10的碱溶液,稀释100倍,稀释后8≤pH<10。
  例3、pH=11的氨水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100倍,二者的pH的关系是()
  A.氨水的pH大于氢氧化钠的pH
  B.氨水的pH小于氢氧化钠的pH
  C.都比原来小
  D.氨水比原来的大,氢氧化钠比原来的小
  解析:
  氨水为弱碱,氢氧化钠为强碱,稀释100倍之后,氨水的9<pH<11,而氢氧化钠溶液的pH=9。
  故选A、C。
  3 溶液混合后的pH的计算
  两种溶液混合后,首先应考虑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其次考虑溶液总体积变化,一般来说溶液的体积没有加和性,但稀溶液混合时,常不考虑混合后溶液的体积的变化,而取其体积之和(除非有特殊说明)。
  3.1 两强酸混合后的pH的计算
  先求混合后的c(H+)混,再直接求pH。
  即:c(H+)混=[c(H+)1×V1+c(H+)2×V2]/(V1+V2)。
  例4、pH=4的盐酸和pH=2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最接近于()
  A.2.0
  B.2.3
  C.3.5
  D.3.7
  解析:
  由题意pH=4的盐酸,c(H+)1=1.0×10-4mol/L;pH=2的盐酸,c(H+)2=1.0×10-2mol/L。c(H+)混=(1.0×10-4mol/L×V+1.0×10-2mol/L×V)/2V=5.0×10-3mol/L,pH=2.3。
  故应选B。
  3.2 两强碱混合后的pH的计算
  先求混合后的c(OH-)混,再间接求pH。即:c(OH-)混=[c(OH-)1×V1+c(OH-)2×V2]/(V1+V2)。
  知识拓展—0.3规则(近似规则)
  若两种强酸溶液或两种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且其pH相差2个或2个以上时,混合液的pH有如下近似规律:
  两强酸等体积混合时,混合液的pH=pH小+0.3;
  两强碱等体积混合时,混合液的pH=pH大-0.3。
  如上述例4若用0.3规则,就很方便,混合液的pH=pH小+0.3=2+0.3=2.3。
  最后,在相关计算过程中,应遵守“酸按酸,碱按碱,同强混合在之间,异强混合看过量”。
  参考文献:
  [1]冯起德,陈小英.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教师的科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