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被困在网游世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 12 月,我国网游的用户规模为4.84 亿。此次调查发现,51.5% 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喜欢玩网游。
触网低龄化、青少年沉迷网游的现象正引起更多关注。为此,记者连日来采访了一些师生、家长和相关专家,探究中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
逃离生活的选择
就读于湘北某职业中专的学生李翔,从小父母就在外地打工,把他交给年迈的爷爷抚养。他有心事时,没人可以交流。为了排解烦闷的心情,他每天都会跑到网吧里玩一两个小时的网游“释放”。每次玩游戏胜利时,他都会受到“队友”的夸奖,他喜欢这种感觉。虽然把零花钱都用在升级游戏里的装备上,但是他认为“值得”,因为“满足了征服欲”“有面子”。
听说儿子沉迷网游,李翔妈妈只好返乡陪读。不久前,李翔在家偷偷玩手机游戏又被妈妈发现了,妈妈一气之下将他的手机没收了。为此,李翔冲出家门,跑到网吧玩起了网游,彻夜未归。找到李翔后,妈妈把他送到了学校心理咨询室。
记者在长沙市的一些中学采访时,找到了不少与李翔一样沉迷网络的学生。周畅便是中学生网游大军中的一员。
高中升学考试那年,周畅的父母闹离婚,这他让痛苦不堪,学习状态一落千丈。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平时成绩中等偏上的他破天荒得到了一个C。母亲知道后大发雷霆:“你对得起我们辛辛苦苦地赚钱给你报补习班吗?”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妈离婚了,你太不争气!你如果考不上高中,我和你妈就马上离婚。”周畅记得父亲说完这些话,有好几天都没回家……为了不让父母分开,周畅“争气”地考上了高中,但他再也没有安下心来学习过,也无法和父母正常交流。“在游戏的世界里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更没有父母的争吵声,它让我暂时逃离学习上的挫败感和家里的糟心事”。
“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中学生,更容易到网络世界中寻求‘价值感’,网游可能成为他们暂时逃离生活的选择。”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材审读专家贺彩云说:“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网络游戏是‘ 洪水猛兽’,可是对于留守儿童、受挫的人来说,网络就意味着另一个世界。”
游戏圈的社交模式
“中学阶段的孩子开始寻求家以外的‘爱与归属’,他们希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有强烈的人际交往的需求。”湖南省教科院心理教研员彭玮婧告诉记者:“网络世界正在扮演一种新型社交的角色,它将兴趣相同且不相识的人联系起来。中学生往往又会因高频率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而转变为现实的亲密团体。”
在长沙一所民办学校里,记者发现了游戏圈的社交模式。
因为游戏技术好,张超然很有“威望”。他还建立了名为“我是王者”的游戏群,“群里没有打游戏技术烂的人,我交朋友只看游戏技巧”。他一直希望交到比自己级别更高,技术更好的朋友。
“我们学校很多不同的网游圈,同在一个圈子,关系会更亲密一些。”16岁的小刘告诉记者,“低年级的喜欢简单一点的游戏,而像高年级‘段位’高一些,一般玩‘王者荣耀’‘穿越火线’‘英雄联盟’。” 除了年龄的差异,游戏还存在性别差异。小刘说:“我刚才说的这些游戏大多是男生玩,女生玩‘奇迹暖暖’和‘恋与制作人’。”
彭玮婧认为,网游强调玩家的思维敏锐度,这种思维训练对日常生活有益,但这种能力却被封闭在游戏之内。“最后,反而會导致人际交流频率减少和交流能力的弱化。”
中学生是通过什么渠道接触网络游戏的呢?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超过一半的人接触网游是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推荐开始。初三的王敏介绍,大部分网游都需要组队开战,他自称玩游戏是被同学带的,“一学就会,上手很快”。
无处安放的空虚感
3月17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该白皮书显示,手机、电脑等3C产品对青少年儿童睡眠状况的影响排名第二,睡眠状况较差的青少年儿童中,有41.9%的人睡前会接触电视、手机、电脑。
“如果说以前孩子们睡眠时间不足更多是被动的,那么从这个调查看,现在又多了主动的因素。”彭玮婧透露,不少孩子会因为内心空虚,没有合理的人生规划,主动地牺牲睡眠时间去玩游戏、玩手机。
株洲市某校初二年级的徐老师发现学生小胡近来精神萎靡,上课总是打瞌睡。徐老师第一时间就和家长反映该情况。在小胡家长多次盘问下,小胡才把秘密说了出来。为了在“睡觉前找点学习以外的事干”,他偷偷藏了父母淘汰的旧手机,并在手机上安装了手机游戏。每到晚上,他就躲在被子里“开黑”。
小蒋曾多次因为父母突然切断家中WIFI,而和父母起冲突,“我知道打游戏不好,影响学习,影响睡眠,但我真的不知道除了打游戏,我还能干什么有意义的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8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