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综合类高校音乐选修课现状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综合类高校中校选修课门类众多,音乐类选修课因其内容丰富、轻松愉悦等特点,一直属于热门课程之一,在综合类大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音乐类选修课在综合大学中的开课现状调研分析,从师资、生源、课程内容等方面探析音乐类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与方案,探讨更加适合的课程内容与授课手段等,目标是提升音乐选修课的授课效果,使其在大学中真正发挥出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拓宽艺术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音乐选修课;问题;措施
  综合类大学的校任选课一直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方面为爱好广泛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与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用学分的方式给予学生们相应的评价与鼓励,因此,音乐选修课成为了大学校园中许多音乐爱好者圆梦的途径,他们来自各个学院各个专业,他们希望通过此类课程获得专业的音乐知识、拓宽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可以看出,在综合类大学中开好音乐选修课至关重要,但通过多年的音乐选修课教学与对学生反馈的调研分析,发现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现将存在问题与整改想法总结如下:
  一、音乐类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有效措施探析
  (一)缺乏“专门”师资
  通过对山西省内几所综合类高校的调研发现,音乐类选修课的师资来源通常有两种:一是部分高校有艺术学院或音乐学院,校音乐公选课的教师由该类学院中的专业教师承担;第二种是有些高校中没有音乐专业的院系,但大学中团委等部门储备了一些音乐专业方面的人才,由这些行政老师来担任校音乐公选课的教师。这两种师资都有其优势及不足,音乐学院中的专业教师,专业性强,教学经验丰富,但他们针对的学生通常是有一定专业基础及专业方向的本专业的学生,对于基础浅甚至没有任何基础的音乐爱好者来说,授课内容及方法等多方面的把握,他们并不是十分擅长。对于从事行政职务的师资,他们的优势在于对各专业的大学生十分了解,但多年没有进行专业教学与专业学习,在教学经验及对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方面处于劣势。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师资并非不“专业”,而是不“专门”。“专门”的师资应该专门针对校音乐公选课,针对校园音乐爱好者,进行“专门”的师资培训与师资储备,研讨更加适合的授课方式,有效提高授课效果。鉴于此,应按需求,有计划地将部分“专业”师资转化为“专门”师资,大部分“双肩挑”的教师则一定要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从授课内容到手段等等全方位调整与完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二)缺乏完整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发现,山西各综合类高校音乐选修课程基本都是开设一个学期32学时,每学期照旧循环,而且课程中“欣赏”类课程占到总共开设课程的90%以上,例如“交响乐欣赏”、“钢琴音乐欣赏”、“歌剧欣赏”、“中外歌曲欣赏”、“中外音乐名作欣赏”等等,或是更加细化的欣赏课程,例如“肖邦钢琴作品欣赏”、“普契尼歌剧欣赏”等,此类欣赏课程门类众多不胜枚舉,而专业理论或技巧类的课程严重欠缺,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发现部分学生希望自己学会或了解一种乐器的演奏,学会读简谱、五线谱等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还有一些学生希望学习唱歌或者参加合唱团等,由此可见,这些“基本乐理”和“乐器基础演奏法”、“合唱”等课程应该编入校公选课的课程体系,供有需求的同学选择。
  另外,应该将所有课程分层,设立先选课程和继选课程,使难度由浅及深,通过初级课程的学习对该课程感兴趣希望继续学习的还可以继续选修深入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选修课程体系设置。
  (三)结课测试形式单一
  目前学校内开设的音乐选修课程,大多数以提交纸质论文为结课的测试形式,而论文的内容和质量更是令人堪忧。所提交的结课论文从题目到内容基本全部从网络复制粘贴而来,有的甚至一字不改,而有的则是牛头对不上马嘴,左粘贴一段右粘贴一段,毫无逻辑次序,认真完成的几乎凤毛麟角。与其是这样应付的结果,还不如拓宽一下结业测试的形式,仅从节约纸张的环保角度也更加合理。音乐类的选修课程基本从技巧和感性体验为主要授课方向,论文的形式更加不适合,演奏、演唱技巧类的选修课可以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测试,而赏析类的课程可以在每次课内留出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准备,下次课随机抽取组别逐一进行欣赏感受分享,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至少分享一次,以课堂中的分享表现和到课率综合给出结课成绩。这样的测试形式是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每一位学生,给出更加公平公正的成绩,可见,这种调整可以更加贴近新的教育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二、丰富授课内容与手段的重要性
  (一)浅显易懂、实践性强的内容
  音乐基础理论方面的选修课程可以将“识谱”作为主要内容,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认识音的高低、长短、节奏等基础知识,进而学会读简谱与五线谱,接着学会书写。学会读写乐谱后就可以进入实践环节,可以选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流行歌曲开始练习,学习唱出乐谱或写出乐谱,如果同学们把握的好还可以分组进行双声部视唱等等。这样的内容可以真正帮助到爱好音乐的同学们,学会读谱后他们可以看着乐谱自学歌曲或乐器,在音乐的高空自由翱翔;学会记谱更可以将他们心中美好的旋律记录下来,创作不再是梦想。
  演唱、演奏类的实践性的选修课,应以简单的中外经典曲目,同时加上符合当代大学生审美的流行音乐曲目为主要演奏、演唱内容。不仅普及他们对经典作品的认知,同时让他们对该课程保有热情。欣赏类的选修课也一样,内容切忌面窄纵深,例如“古典音乐赏析”,首先应当从一些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入手,让同学们产生共鸣,例如门德尔松与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莫扎特的“小夜曲”、“第四十交响曲”等等,这些曲目的旋律流传度极广,每次给学生们播放时几乎所有学生都十分兴奋地跟着哼唱,无形中调动了他们对于古典音乐的兴趣。另外,一些“标题性”的作品也适合选修课内容,可以边给同学们讲故事边让他们欣赏作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二)学科交叉、知识面宽的内容
  以赏析类选修课程为例,由于面对的学生是来自各个不同专业的,因此在欣赏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注重多学科的融合问题,尽力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建立起联系。
  1.与历史学科的交叉。当然,对于欣赏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不可能脱离历史背景,这里指的学科交叉是希望增加历史性的内容,对欣赏的每一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阐述,进而将作品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讲解,使同学们产生共鸣,调动学习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欣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可以以“当音乐遇到二战”这样的主题来让同学们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音乐,进而了解肖斯塔科维奇如何用音乐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及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与对和平的渴望等。历史知识比重的增加,使晦涩难懂的音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2.与文学的交叉。文学艺术原本就是一家,用不同的方式再现现实生活,在浩瀚的音乐作品宝库中,有一部分作品与文学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以歌剧与标题音乐为代表。歌剧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用音乐等形式的综合表达,歌剧与文学的渊源之深就不多赘述了,可以说是一不了然。因此,有脚本、歌词等文学因素的介入,使得歌剧浅显易懂,非常适合校公选课的课程内容。标题音乐是相对于非标题音乐而言的,是指作曲家在创作时用文字的方式来帮助传递其创作意图与思想,解释其创作内容的一类器乐作品,欣赏时可以根据作曲家给出的文字叙述去理解作品,使艰涩难懂的器乐作品明朗化,更易大众接受。标题音乐通常包括标题交响曲、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诗组曲等形式,这些作品将音乐变成了“音乐故事”与“音乐画面”,有极强的代入感,非常适合初学者与爱好者。
  (三)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1.用“流行”介绍“古典”。流行音乐是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音乐类型之一,如何利用这一点拉近同学们与古典音乐的距离,也是值得思考的。事实上,在流行音乐中有大量由古典音乐改编而成的作品,在校公选课程当中应该多多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吸引同学们的眼球,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品《六月船歌》时,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周杰伦演唱的《琴伤》,大家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是根据柴可夫斯基的经典之作填词而来,曲调完全一样,原来认为“高大上”的古典音乐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此类作品举不胜举,例如:肖邦的《离别曲》、罗西尼的《威廉-退而》序曲等等,同时还可以将影视剧、纪录片、广告等背景音乐中经常会使用的古典音乐片段等同时播放,了解古典作品的同时让同学看到古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隨处可见,由此改变对古典音乐的认识,使古典音乐也能“流行”起来。
  2.用“故事”导入“欣赏”。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创作背景,但将枯燥的背景之后有趣的点滴挖掘出来,以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一定作用。这些故事主要围绕着两个主题,一是情感的主题。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情感性内容永远是最直击人心的,例如: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是赠予给他经济以及精神双重支撑的一位他从未蒙面,却保持了十三年书信往来的,神秘的贵族遗孀梅克夫人;舒曼的声乐套曲《女人的爱情与生活》,是献给他完美的妻子、钢琴家克拉拉,预言了卡拉拉的人生;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挚友加特曼,在参加加特曼的建筑设计、绘画作品遗作展览会时萌生了创作动机。二是有趣的灵魂。每一部经典的作品都出自一个有趣的灵魂,将这个有趣的点放大,从外形到个性,统统搜罗,让同学们感知一个活生生的形象,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贝多芬,《热情》手稿上的雨滴痕迹是他不畏强权的有力印证;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成功是他坚持自我、认真执着个性的体现;圣-桑对《动物狂欢节》“禁演”的态度(除“天鹅”外),作品中加入的巧妙改编,可窥见一个既严谨又幽默风趣的直言不讳的圣-桑。
  3.用“新奇”拓宽视野。选择介绍一些“新奇”的音乐作品,在课堂中顺着同学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走进音乐的殿堂,用新奇的课堂内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用新奇的视角带领同学们去观察音乐现象,拓宽视野。最具有“新奇”代表的音乐,当属美国先锋派音乐家约翰-凯奇创作的《4分33秒》,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态度,传递给大众“偶然音乐”的理念。约翰-凯奇还有一首“极至慢速”的管风琴曲,曲子总长需有639年,主办音乐会的耶里奥的曾这样解释道:“我们生在一个浮躁而混乱的时代,639年的漫长演奏,能帮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偶然音乐”与我国道家老子的“大音希声”理念不谋而合,将哲学的思维深入音乐骨髓。此外,中国的音乐大师谭盾,也是一位经常给观众带来“新奇”感受的“脑洞王”,他的“有机音乐”《水乐》、《紙乐》等作品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作品传递给人们回归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暗示出绿色、环保的理念。以“新奇”的视角引领爱好者进入音乐殿堂,使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时尚,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被丰富多彩的音乐所吸引,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更好地开展高校音乐类学修课程,需要探析更加适合的形式与内容:“专门”的师资、完善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考核体系等加之侧重实践性、学科交叉,以及更加贴近时代性的内容等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9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