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带一路”视域下斯拉夫国别区域人才培养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俄语专业是学校较早的专业之一。在六十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历史中,俄语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俄语人才。2009年开设波兰语专业,并设立塞尔维亚语选修课程,在斯拉夫国别和区域人才培养方面为国家和地方教育、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斯拉夫国别区域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三国均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目前,哈尔滨师范大学开设上述三国的国家语言:俄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共设置两个专业:俄语专业(师范俄語和非师范俄语)和波兰语专业,塞尔维亚语为选修课程。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现有在校生近4万人,每年招收俄语及相关专业学生100余人,波兰语学生20人(隔年招生)。
  (一)俄语专业办学基础及特色
  1.办学基础
  (1)办学历史较为悠久。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专业开办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经过几代哈师大俄语人的共同努力,目前俄语专业在师资配备、招生规模和水平方面已经实现了很大的飞跃。
  (2)师资配备精良。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专业现有教师28人,教授9人、副教授11人、讲师4人、助教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在读博士2人。此外,每年聘请3——5位高水平俄罗斯专家、1位波兰专家和1位塞尔维亚专家来我校俄语专业任教。
  (3)招生情况良好。2009年以前,每年的招生规模在30——50人左右,近10年来,俄语专业每年招收100人余人。
  (4)考研就业出路较广。目前,俄语专业毕业生的考研就业情况较好。每届毕业生考取国内硕士研究生占20左右,出国攻读硕士研究生占10%以上。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从事教师行业的占15%左右,从事与对俄语商务相关的学生占20%以上。另外有10%以上学生考取公务员,波兰语专业毕业生有将近半数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较好。
  (二)办学特色
  1.瞄准社会的需求,精心打造俄语专业方向。俄语学科设立师范和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非师范方向中以经贸和法律为主攻目标。
  2.坚持师范俄语特色方向。在师范俄语方向的建设上,立足打造精品师范,培养师范的精英人才。本科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学俄语教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能够胜任高职高专等院校的俄语专业教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生能够胜任高等院校俄语专业教师的工作。此举专门针对落实俄语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始终秉承“语言文化并重、知识技能偕行”的专业办学理念。把语言与文化教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专业办学理念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课程设置、教学环节、考试环节等。
  (三)面向社会和地方区域发展,致力于服务“一带一路”和“龙江丝路带”建设,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专业开展了“卓越教师”、“紧缺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大学生俄语语言文化创新团队”等多个人才培养项目,进行了中俄合作培养俄语人才的培训等项目,培养了“俄语+经贸”、“俄语+法律”、“波兰语+商务”等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实施了“俄英双语”模式、“俄语+专业”(如:俄语+教育、经贸、商务、法律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俄语+英语+三外”复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中外联合办学模式。
   二、斯拉夫国别和区域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
  (一)积极开拓国外俄语教育教学和实训基地
  为切实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哈尔滨师范大学积极开拓国内外、省内外俄语人才培养基地。目前与俄罗斯十余所知名高校,包括莫斯科师范大学、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等开展密切的人才培养合作。在俄罗斯莫斯科州立人文社会大学、阿尔泰国立师范大学、萨哈林国立大学、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学生互换交流进修基地,每年校际之间交换本科进修学生50余人,为培养高质量的俄语专业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此外,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自2009年设立波兰语专业,与波兰格但斯克国立大学合作采用1+2+1模式培养波兰语专业人才;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合作,聘请该校塞尔维亚教师来我校开设塞尔维亚语课程。与此同时,结合开设俄语、波兰语和塞尔维亚语等国语言和文化课程,以国别区域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斯拉夫语文化研究,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启动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准备工作。
  (二)调整优化俄语专业结构,在保持原有师范俄语教育的基础上,在师范俄语方向招生上进行调整,由原来每年招生50人,缩减为25人左右。设立商务俄语方向,培养面向对俄经贸和涉俄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三)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专业积极探索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途径。从原来单一的师范俄语教育,随着中学俄语教学的萎缩,对中学俄语教师需求减小,为培养适应新时期国际交流的合格人才,2000年,我们把专业调整为俄语+英语辅修。该人才培养模式运行近五年,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双外语人才,但该模式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主打专业的学习、学生学业压力过大等。2006年,我们把英语辅修变为“第二外语”,俄语专业分成师范和非师范,师范方向立足培养精品师范人才,招生人数缩减为23人左右,非师范方向加强经贸和法律两个层面的教学,强化对俄语专业的教学投入和力量,该模式运行至今。
  (四)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专业办学理念,在聘请高水平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教师来我校进行语言文化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我校俄语和其他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语言专业教师出国进修。每年派往俄罗斯进修的教师3——5人,派往波兰进修的教师1——2人。2012——2013年度一位教师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进行塞尔维亚语,在斯拉夫语学院筹建塞尔维亚语专业方面做前期准备工作。
  (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积极为学生创造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在培养师范俄语学生教师技能方面,除了在学校开设相关的教学技能课程外,还为学生建立教育实习基地。目前,在黑龙江省的边境城市,如黑河市第一中学、黑河市第四中学、绥芬河高级中学,在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吉林俄语专修学院、哈尔滨市嵩山中学、哈尔滨市第六中学等均建立了师范俄语教育实习基地,为师范俄语专业学生提高从师技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波兰语学生在国外进修期间,积极开拓波兰的实习实训基地,定期有组织地参与社会实践。
   三、人才培养目前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哈尔滨师范大学每年向俄罗斯输送俄语人才20余人;其中俄语专业毕业生选择赴俄罗斯从事对俄贸易等工作的近10人;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将近10人;向波兰输送波兰语人才1——2人,赴波兰的毕业生主要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工作;2016年一位通过塞尔维亚选修课程的学生获得了赴塞尔维亚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的机会。2012年10月,哈尔滨师范大学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联合开办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孔子学院。两校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自合作开办孔子学院以来,我校已有多名毕业生赴该校孔子学院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在语言进修和服务社会方面均获得了很好的效益。
   四、结语
  当前阶段,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积极探索俄语专业、波兰语专业以及塞尔维亚语课程的建设,力争使这些语种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一带一路”上述几个沿线国家的语言互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而推动开展中俄、中波、中塞语言文化交流,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尽绵薄之力。(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本文为2017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带一路’视阈下黑龙江省高校俄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70914)及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的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1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