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发展阶段,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逐渐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方向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表现出良好互动的势头,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带动下,外贸企业发展对国际贸易交流的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结合当前形势的发展,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探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我国经济社会發展的同时,对外贸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高校国际贸易相关专业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从当前发展的形势来看,“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加大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程度,是以互利共赢为目的的跨国战略合作设想,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多,同时对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国际贸易发展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一、“一带一路”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人才数量的增加和质量标准的提升
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都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也扩大了对外经济合作的规模,推动我国正在由贸易大国逐渐向贸易强国转变,这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数量要求不断增多,同时,因为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对人才的实际业务能力也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除了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能随机应变,熟练处理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业务,很多岗位都必须要求有岗位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2.注重学生的业务拓展能力
国际贸易人才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就需要接受多学科知识,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外语、商务谈判学和计算机等专业课程,尤其是当前阶段,让学生成为具有较强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人才也是很多大中型企业在人才选拔上的重要标准,更看重学生的战略决策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工作协调能力等。
3.创新能力成为重要新能力
我国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思路,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几年的发展中,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国经贸合作的不断拓展深化,强大的市场需求也会吸引更多的国贸专业化人才到“一带一路”国际贸易的具体经济互动中,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加以重视培养。
二、现阶段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所谓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能熟练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和工作中,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校发展中,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缺乏专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一带一路”的提出,国际贸易专业成为了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国贸相关专业,但是从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等方面来讲,存在趋同问题,忽视了对人才培养特点和层次的考虑,没有针对性,尤其是在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国贸人才培养上,只有少数的高校会结合具体的行业,进行专门的人才培训,但是整体来讲存在趋同性;另一方面,因教学环境单一条件落后,一些高校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忽视了校企合作,工学合作办学的研究,没有实验室等建设,部分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际的人才培养需求。此外,实验教学比例较少也是当前存在的问题。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实践环节较少,这也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教学评级习题的建设,商务英语教学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1.课程设置具有特色
国际贸易人才需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专业的知识结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地区的语言文化、民族风情,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可以开设沿途国家的小语种课程,让学生增加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其次,还要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商业贸易的特点、发展历史和现状等,了解国际市场的现状,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针对当前发展中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发展,让学生自由选择拓展性课程,提升自己的能力。
2.加强国际贸易实训中心的建设与优化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虽然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都配备了相应的实训中心,但大都实用性不高,或者软件落后。因此,我们要结合当今国际形态,企业发展的需要,首先选择更为适用的国际贸易软件或平台,并定时对其维护与更新。其次,模拟外贸环境,营造更为真实的实训氛围。例如,按照进出口贸易流程设置相应的部门:生产部、报检部、报关部、运输部等;适当配备国际贸易沙盘等线下操作项目,让学生在线上、线下均可以更加贴近外贸环境。
3.增强实践环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引进来”。首先,引入企业或者企业真实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交流的项目,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尤其是和“一带一路”沿线下国家的企业开展合作,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再者引入企业专业人才,现有的双师型教师无法完全满足教学要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合作完成课程。学校专职教师负责理论课程的讲授和实训项目的布置与监控,而企业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施过程的指导与帮助。同时也可以聘请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培训,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另一方面“走出去”。“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的利用,即学生在某一学习时间段可以深入校企合作企业,开展课程学习和业务实践。首先将国际贸易专业的部分课程学习项目或学习内容直接搬到企业,由企业实践专家为学生上课或者指导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下通过完成简单的工作任务从而达到训练专业技能的目的。例如《国际商务单证》、《国际货物运输》、《外贸跟单》等课程均可以利用此模式。其次,鼓励学生多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的有关国际贸易专业的大赛,了解发展趋势。再者,成立创业团队,注册公司,真实参与外贸环境。例如带领团队参加大型交易会、现场谈判、展示、寻找贸易伙伴。 4.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需要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客观的指标体系进行衡量,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引入,同样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模式。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先进院校的经验方法,制定评价的标准体系,并结合实际进行修订;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最终人才需要进入企业工作,因此可以对企业对人才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人才发展现状,针对不足之处及时改进,尤其是当前国际化发展背景之下,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并重视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采取多元的考察评价模式,才能真正了解人才的实际情况,了解其是否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越来越深入,人才与技术的交流不断增多,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发展应用型人才也势在必行。要结合政策的发展,了解当前国际贸易发展形势,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多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语言文化、民族风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及时应对国际贸易实战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培养更多符合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丽.“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8,47(12):61-63.
[2]施秦.“一带一路”战略下创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助推企业“走出去”[J].经贸实践,2018(22):295+297.
[3]易攀.基于“一帶一路”倡议的重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7):182-183.
[4]王孝燕.“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05):88-89.
[5]余淑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风,2017(02):35+38.
作者简介:罗璇(1985- ),女,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教研室,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高等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938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