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制约商品流通规模结构的基本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进入新时代,注重对市制约商品流通规模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更好地彰显市场商品流通的功能,发挥市场商品流通的功用,扩大市场商品流通的规模,促进市场商品流通的繁荣与稳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商品流通规模结构的分类
  商品流通规模结构可从多方面进行划分。
  (一)按照商品流通规模的空间范围大小来划分
  可把商品流通规模分为:宏观流通规模、中观流通规模和微观流通规模。宏观流通规模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商品流通经营要素量的聚集程度;中观流通规模是指某一地区范围内的商品流通规模。微观流通规模是指商品流通基本经营单位内部投入的流通要素的多少及其合理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经营服务能力。微观流通规模的合理配置是宏观流通规模合理配置的前提。
  不同的区域受其历史、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带有自己特色的生产、消费结构和规模,从而使不同区域的商品流通规模水平互不相同。研究区域商品流通规模,其目的就在于探讨不同区域受外部条件限制下其商品流通规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通过区域内商品流通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区域商品流通规模大小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产业的规模水平相适应,并带动区域其他产业的合理调整和发展。
  (二)按照商品流通规模的层次水平不同来划分
  可把商品流通部门划分为:商品流通企业规模、商品流通组织规模以及商品流通产业规模。
  1.商品流通企业规模水平
  商品流通企业是商品流通活动的具体组织者,作为商品流通的基本构成单位,其投入要素的多少及有机结合所表现的经营服务能力大小,便是商品流通企业规模。
  2.商品流通组织规模水平
  这一层次又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商品流通企业组织在同一地区范围内的联合和集中,比如商业中心区和商业街。城市受其自然或历史条件的约束,在其内部必然形成等级、规模不同的商业中心区或商业街。这些商业中心区规模的大小和变化,将影响整个城市商品流通规模水平的提高。②许多商品流通企业在资金、人员、购销、技术等方面的协作组合而表现出来的联合规模。
  3.商品流通产业规模水平
  这是指一个国家商品流通整体的规模。商品流通产业内所有的投入要素的多少及其有机结合表现出的经营服务能力,应与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保持适当的比例,并与其他产业和部门协调地发展。
  (三)按照商品流通规模表现形式来划分
  可把商品流通规模划分为:商品流通实际规模和商品流通潜在规模。商品流通实际规模是指短时期内根据市场供需平衡情况,现有商品流通部门在一定时间内所投入的商品流通资源要素的多少及其表现的经营服务量的大小。商品流通潜在规模是指在将来某个时期内,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改、扩、新建商品流通系统所能吸引的流通投入量的多少以及所能形成的经营服务能力的大小。
   二、制约商品流通规模结构的基本因素
  商品流通活动存在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并在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影响商品流通规模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商品流通规模要受经济管理体制、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社会价值观念、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具体而论,影响商品流通规模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根本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由其决定的商品生产规模
  商品流通规模结构作为流通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受到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的制約。这表现在:生产规模决定流通规模,包括流通总体规模和个体规模的比例关系。生产力规模结构的多层次性决定商品流通规模结构的多样性,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要求不同规模的商品流通结构与其相适应。生产规模的技术结构决定商品流通规模的技术结构和发展水平。生产的产品结构决定商品流通企业经营的商品结构,从而间接影响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规模。
  (二)直接因素——社会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
  商品流通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其规模既由生产决定,又受消费制约。一般情况下,消费与生产是相互适应的,因为一定社会的消费水平是由它的生产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消费又可能与生产相脱节,或者表现为消费超前增长,或者表现为消费滞后发展。当消费与生产的发展相适应时,流通规模适应了生产的发展也就是适应了消费的需要;当消费与生产的发展不相适应时,流通的规模由生产和消费共同决定。
  消费规模表现为一定时期居民和社会集团的货币购买力,它主要取决于人口总量和构成、居民货币收入水平(人均货币收入额)、消费倾向(收入中用于本期消费的比重)等方面的因素,它对流通规模的制约作用也是通过这些因素的影响体现出来的。人口因素是影响消费变化和流通规模的自然因素,撇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抽像地看,人口越多,市场需求量就越大,因而商品流通的规模也就越大。但是,消费和流通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市场上商品可供量和消费者的货币支付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并不随人口的增减而相应变化,因此,消费规模以至流通
  规模的变化往往并不是与人口数量的变化保持一致的。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人口较少的发达国家其消费规模大于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前者的流通规模也大于后者。也有的国家,如英法等国,其消费规模和流通规模在人口数量减少的情况下继续扩大。这主要是因为人口较少的发达国家,其居民货币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消费倾向与流通规模是成正比例变化的。消费倾向高,意味着居民收入中用于当年消费的比重大,市场需求量和流通规模也相应地扩大;消费倾向低,居民储蓄和手存现金比重大,收入中用于当年消费的比重小,则市场需求量和流通规模也相应地缩小。
  (三)外在因素——社会性资本状况
  所谓社会性资本,即社会性间接资本,是相对于直接产业资本而言的资本形态。社会性资本的投资领域主要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等,他们具有广泛的宏观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效果。他们直接制约着各产业的外在经济环境,进而制约着各产业资本的运行状况与运行效果。理所当然地,也直接地制约着商品流通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邮电通讯的发达,会直接推动商品交换空间的扩大和远方市场的开辟,进而促进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及商品流通规模结构的优化。
  (四)内在因素——产品流通自身的组织状况
  商品流通是在科学的组织条件下实现的。这里所说的科学组织不仅包括微观企业组织的科学化——各要素量的比例相适应,还包括其内在中观结构——行业结构和区域流通结构的科学化,以及宏观流通组织的科学化——商品流通系统的有效组织、商品流通生产力系统的规模结构及商品流通宏观规模的动态调整,行业实现和空间配置等等。
  (五)制导因素——社会经济管理体制及方针政策
  社会经济管理体制与方针政策对各产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同样地,他们会制约和引导商品流通产业的发展。如在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与限制商品流通发展的方针政策,使我国商品流通规模很小且不断地趋于收缩;流通结构不合理,商品流通职能亦发生异化,商品流转的活动空间极其有限。进入8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旧经济管理体制交替的双轨经济管理体制,企业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独立,商品交换规模以至商品流通规模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因商品交换关系还没有覆盖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以及商品交换关系的不稳定性,使商品流通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商品流通规模及规模结构在不稳定的状态下趋于扩大。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体制是我国所要建立的目标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将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商品交换是企业实现自身利益的唯一手段,参与交换的主体和客体规模将随社会分工的深化而日益扩大,商品流通规模结构将趋于合理。(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1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