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而且还应该注重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等德育教育。尤其是在语言学科中,广泛涉及意识形态、人文风俗与思想道德,均具有较高的德育价值。基于此,笔者在文章分析了初中英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论述了德育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  德育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10-02
  一、初中英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英语课堂,师生的互动交流少,导致课堂沉闷枯燥,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被动状态下接收知识,不仅未能充分地理解吸收,而且也导致学生“说”、“读”等综合能力较为薄弱。而德育更加强调情感交流,以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简短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this morning?”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勇于交流。此外,通过这部分礼貌用语的使用也能给学生形成有益的示范,逐渐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部分消极因素也给学生成长造成了十分负面的影响。而中学生普遍缺乏鉴别能力,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容易形成错误甚至是扭曲的价值观念。因此,一味地开展知识教学的课程模式已经不合时宜,需要将德育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提升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一方面德育渗透可以帮助学生鉴别文化,形成扬弃的客观态度;另一方面德育渗透也能够给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含义,对传统优秀思想与品质的继承也有着积极作用。如此一来,既能够丰富英语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也兼顾了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思想品德养成。
  二、初中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深挖教材价值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当利用教材内容,突出文本内容的德育价值。这种润物无声的做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而且也避免也以往讲大道理“虚假失真”的刻板印象。比如在学习《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进行对文本进行阅读,让学生对一般疑问句的用法有初步的了解。然后组织同桌之间进行对话练习,谈论各自作息时间与日常学习计划。通过这种沟通交流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出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的安排和与时间。经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使迟到早退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且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二)创设德育情境
  在德育教育渗透中,还应当不断丰富手段方法,从而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往德育大多依赖于理论“灌输”,学生对德育具体要求不理解、不重视,自然也难以践行到学习生活中。因此,在英語教学过程中仍需要通过创设情境的办法,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从而形成情感的触动。比如在学习《Is this your pencil?》时,笔者就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了失误招领的对话。并且在小组内开展寻物的小游戏,通过情景练习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当捡到他人财物时,What will you do with these things?在对话与讨论中,帮助学生形成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三)养成良好习惯
  当前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受到溺爱也逐渐形成了骄纵的行为习惯。不仅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而且也破坏了和谐的同学关系。针对这一问题,英语教师还必须借助于礼貌用语,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起到榜样的力量,在上课时向学生们打招呼。比如“Good morning/afternoon everyone.”,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个人修养。此外,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课余生活中,也应该注重品行和文明用语。教师可以利用“I’m sorry”、“thank you”以及“excuse me”等语言教育,来达到改善学生礼仪习惯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德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以往大而空的德育教育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在英语教学中润物无声的渗透,将科学文化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既能够丰富英语教学课程的内容,也极大地提升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推动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董梅.育人为先潜移默化——浅谈德育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校园英语,2017(52):86-87.
  [2]刘秀丽.巧用“三心”,润德无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数码设计,2017(10):254-2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1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