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具有地域特色的移民子女融入教育氛围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移民,是迁移到外地或外国去的人,移民是一个特殊群体。本文所指的移民是为了南水北调的国家工程而离开故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们。而对他们的安置,需要有足够的宅基地和耕地来保障其必要的生存条件,县级政府只能选择在政府控制的与村庄远离的国营农场和林场设立移民村。这就从地理空间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环境。尽管这些移民村也划入到当地行政管理,但由于独立的经濟活动和语言、习惯、心理、性格的种种差异,他们与当地形成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隔膜状态。显然,这与他们在第二故乡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小街新村移民来自丹江口,丹江口气候湿润,他们习惯于原有的山区生活,不适应平原地区的生活习惯。特别教养、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比较落后,与当地的教育有很大的差距。
一、移民小学生现状
移民小学生,是特指南水北调工程中从南阳淅川县移民到延津县的适龄小学生及在延津出生的移民子女。以延津县城关镇小街新村为例,小街新村原是延津县的原种基地,离周边村子较远,这样就相对保持了移民村的原生态,从而相对封闭。小街新村小学是一处教学点,学生全是移民子女,六年来,还保持着山里的生活习惯,很少与外界交流。实践证明,如此现状不利于第二代移民的发展,探索研究移民学生的融入教育,迫在眉睫。
根据调查,移民至此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而这些年,一批青年人又返回淅川县工作生活,另外一批青年人外出打工。如今,整个小街新村500多群众中,老年人占绝大部分,其余是孩子,青年人寥寥无几。移民来的学生大多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调查发现,这些移民来自丹江口地区的山区,移民至平原地区后,他们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改变,不能适应延津县的平原地区的生活,如不会管理农田,对孩子教育比较粗暴。经调查,移民孩子在延津的生活和学习也还没有完全融入当地的氛围,村民们仍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和原来的生活习惯,善良而又执拗。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也沿袭下来。对于第一代移民来说,固有的思维模式,多年的生活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很难使其改变,也很难被融入。与当地的差异以及难以融入的现实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偏僻,使移民村成为独立的相对封闭的世外桃源式的村子。对于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孤陋寡闻,思维局限,如果一直这么封闭下去,孩子的未来堪忧,整个村子的未来堪忧。所以发挥教育的作用使第二代移民更快地与当地融入,探索实践如何让移民孩子热爱新的家乡,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何与当地教育资源建立密切联系,使移民孩子身心健康、积极快乐的成长,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移民稳定有现实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融入教育更是对移民孩子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发挥教育职能,责任重大
如何发挥教育的职能,促使移民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南水北调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我们感叹如此浩大的世界奇观时,在我们赞扬为国家舍弃家园的移民时,更多的关注移民过后他们的生活所需以及移民后代们的发展。以小街新村的现状推及到我县四个移民村(城关镇小街新村、胙城乡岵山铺村、胙城乡官福山、胙城乡杨山村),很有代表性,融入,是一个人或群组从思想上和形式上融入了另一个群组,成为一个更大的群组。在用于人的范畴,更多的是指精神层级的融合和接纳。
融入教育,是指发挥教育的职能,以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及途径,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使移民学生从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融入当地教育氛围的教育过程。经过探索,以形成一条适合移民教学点的教育或模式。
当地教育氛围指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豫北中原黄河故道延津县的教育政策及环境,从三方面来概括:家庭重视教育,社会关注教育,学校注重人文性教育,以人为本,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他山之石
国外关于移民的研究很多,但是关于移民学生融入教育的研究很少。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山东师范大学曹敦霞的《美国移民教育研究》,分析了一定历史时期内移民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探究了移民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国内马俊兵,吕文强的《孩子,这里就是你的家》对培养移民学生对第二故乡的感情,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为这些移民学生开设了新课程——让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当地的风土;与移民融入相关的文献有陈琳《移民子女为主体的公办初中学校德育实践的探索》,研究对象是农民工子女的融入教育问题,也有可参考的价值;赵启晨的《南水北调移民集中安置点小学教育状况调查研究》,经研究发现,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来,G镇移民集中安置点小学教育的发展对G镇当地小学教育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通过对已有移民经历的回顾以及对先进移民经验的借鉴,总结出解决移民区小学教育问题所要遵循的原则。此文献对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有很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卢尧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的民生问题探析 ——以淅川县移民安置为例》主要以淅川县移民在安置区出现的民生建设问题为主要内容展开探析;试图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县移民搬迁过程及移民安置后新生活状况的资料收集分析,进一步探析移民安置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探讨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及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四、融入教育之探索、实践
(一)三个视角
针对目标,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教育规律,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从学生视角,调查研究移民学生存在的顾虑和问题,根据现状寻找对策
开展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融入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增进移民学生了解延津历史,体验风土人情,树立延津品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2)从教育视角,以学校日常工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塑造良好性格;以课堂为阵地探索适合移民教学点教学的模式,实践研究使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从移民视角,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移民子女发展的教育氛围。整合社会力量,和当地学校建立密切联系,探索如何引进新思想,将先进的育人理念带进移民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引起当地社会对移民及孩子们的关注。
(二)三個层面
主要从认识、行为习惯、精神三个层面对移民学生进行融入教育。
(1)认识层面的融入教育从以下着手:
1、搜集南阳淅川和延津的风俗,加强文化交流,树立延津品牌,互相了解,互相接纳。融入始于认识与了解。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2、了解延津历史,体验风土人情。搜集关于延津的历史,寻访延津古迹:万寿塔、森林公园等;以重大节日为切入点让学生亲身体验延津民俗;
(2)行为习惯层面的融入教育
1.坚持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少先队主题活动来影响激励学生习惯养成;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课堂纪律、创新意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规范管理,制定具体可行的积分制。在校园里形成好事争着做,学习你追我赶,好习惯来养成的良好校风。通过每周升旗仪式的辅导员国旗下讲话,放大学生优点,树立身边榜样。坚持不懈,养成好习惯,塑造善良、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
2.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和创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移民学生和当地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有很大不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此阶段以学习习惯养成和热爱家乡教育为主,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
(3)精神层面的融入教育
和当地学校建立密切联系,联系社会力量及各级志愿者走进移民村,使他们感受到延津人民的热情和淳朴。
1.引进新思想,将先进的育人理念带进移民村;
开设家长课堂,让学生家长和学龄前家长及其他愿意参加学习的村民,不出家门就能获得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新知识新理念,与时俱进。孩子就像复制品,使他变得美丽,原版必须变得美丽。教育也是一样,要让孩子往哪个方向发展,家长必须改变。
2.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引起当地社会对移民及孩子们的关注。
借助“手拉手”活动,建立与城关镇学校及其他当地的学校紧密联系的关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移民孩子多与外界学校学生联系。用延津人的热情接纳移民学生,使他们在精神上融入当地社会。
总之,移民小学生融入教育的实践研究,首要前提是尊重移民的习俗和地域特点。通过教育逐步使移民小学生了解、接纳、热爱第二故乡,使其更快的融入到当地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马俊兵,吕文强. 《孩子,这里就是你的家》 [J].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3,(07):34-35.
[2]陈琳.《移民子女为主体的公办初中学校德育实践的探索》 [D].苏州大学,2007.
[3]卢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的民生问题探析》 [D].河南大学,2014.
[4]赵启晨. 《南水北调移民集中安置点小学教育状况调查研究》 [D].郑州大学,2016.
[5]曹敦霞. 美国移民教育研究(1965-1985)[D].山东师范大学,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5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