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新工科的必要性,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塑师资队伍体系以适应新工科建设需要的途径:立足专业学科现状,改革创新专业教师引进标准;瞄准产业和技术变革,储备调整师资队伍布局;构建目标导向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新工科建设的内生动力;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增强教师适应新产业发展的工程实践能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形成推动新工科建设需要的师资考核激励机制等,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新工科建设需要来建设师资队伍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  应用型本科院校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5-0078-04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创新应用知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师资队伍处于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应用本型本科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为导向,重塑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努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新工科的必要性
  1.建设新工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场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变革正以指数级速度展开。国家层面大力推动以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为主要特点的新经济发展动能转化,催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革,努力提升教育的竞争力。应用型本科院校瞄准时代要求,主动布局和建设“新工科”,既是对新技术革命时代呼唤的回应,也是谋求自身高质量发展、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选择。
  2.建设新工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办学定位的精准把握。办学定位是对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的宏观指导,是对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与形式的方向性选择,引领着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虽然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但长期以来,固化和依附性的发展模式,导致应用型特色不明显、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感不强、引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主动担当不够。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不仅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问计地方产业需求、主动调整专业学科设置的精准把握,也是分析和研判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对自身办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和聚焦。
  3.建设新工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量的人才资源。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突出、知识转化与应用程度较高,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和发展新工科,需要紧跟可能出现的新经济发展需求,开设新专业、新课程,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技术支撑;需要将课程体系建设与新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建设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1.新工科建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新型工科人才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现有的问题,还能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培养这支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除了要具备一般普通高校教师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等素质外,还要具备适应和引领新工科建设发展需要的素质能力,即具有开放视野和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背景和理论学术水平、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2.面向新工科建设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状况。从师资队伍的年龄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属于部委下的行业特色院校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成立时间不长,自身师资储备能力不强,师资队伍中绝大部分是新任职教师或从外校引进不久的新教师,基本上以年青教师为主。从师资队伍的学识水平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一般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素养,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从师资队伍的动力源泉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获取地方资源支持不主动或行业资源的渠道不通畅等问题,教师主动参与地方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3.影响师资队伍适应新工科建设需要的问题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除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外,还保持着较强的区域技术特色优势。但在新经济发展、新技术变革的宏观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存在诸多不适应现象。一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前瞻性不够,存在依附性发展逻辑。受办学层次和转型发展等因素影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认为本科院校就是传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没有面向新技术发展来布局教师队伍,在师资的引进、培养和考核激励等环节缺乏为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具体措施。二是师资队伍的应用型特色不够明显,存在趋同化现象。一些应用型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和创新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工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未能适时体现在教学内容中,部分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的优化甚至滞后于工业技术的发展”①。三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国际化比例偏低。建设新工科不仅是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需求,更是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呼唤,建设新工科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
  三、新工科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1.面向新工科建设需要的教师引进机制。第一,立足专业和学科现状,改革创新专业教师引进标准。新工科建设要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专业实际,在师资队伍建设的源头上下功夫,打造现有工科专业的升级版。首先,要对现有工科专业的设置背景、人才培养方案、就业现状和发展困境等进行梳理分析,按照应用型和地方性要求,厘清可以通过改造升级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地方新经济需求的专业目录;其次,从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即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根据技术进展要求来调整专业课程,优化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方案;最后,要抓好教学工作,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学,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要在教师引进工作中,补齐新工科建设需要的教师短板,注重引进具有产学研合作教学及实践教学背景的教师,引进适应经济技术变革需要能力较强的教师。   第二,瞄准产业和技术变革,储备调整师资队伍布局。新工科建设要面向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趋势,主动设置和发展一些新兴工科专业。首先,要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前沿,聚焦“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问计地方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规划,展开充分调研论证,设置一批新工科专业目录;其次,要面向产业需求调整师资队伍布局,一方面按照学缘、专业结构,引导现有教师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教学内容转变,打造新工科专业群;另一方面从应用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结构出发,围绕新工科建设需要,组建合理的人才体系,在教师引进工作中,加大对是否具有新经济、新技术理论与实践背景的考查权重。
  2.面向新工科建设需要的教师培养机制。第一,破除思想藩篱,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思想是行动之源,教师是专业建设之本。“新工科”建设伴随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等新经济需要而出现,是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显著特征就是国际化视野、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的“新工科”人才,必须发挥教师以身示范、立德树人的作用。注重培养教师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工科情怀,加强教师“人文观、科学观和工程观”教育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力度,让教师探索建立工科发展的教学新范式,在拓展性课程、前沿性课程等教学内容中创新。
  第二,加大培养力度,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牢固树立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专业交叉融合导向、服务引领导向。产业发展需求导向就是要问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调整专业布局,争取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专业交叉融合导向就是要强化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宏大复杂的“大工科观”教育体系,致力于解决教师培养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相脱节、新经济和未来技术发展人才短缺等问题;服务引领导向就是要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建设特色专业和新兴工科专业集群。构筑校地企合作的教师培养平台,积极借助政府资源和吸引市场力量参与教师的“新工科”素养培训,通过对教师境外研修、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校内外培训,鼓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新工科”技能。
  3.面向新工科建设需要的教师管理机制。第一,构建目标导向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新工科建设的内生动力。“新工科”是基于国家产业发展新业态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形态的应用情景而提出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新专业、构建新结构,要以增强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着力点。首先,加强新工科建设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眼界与思路,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工科是应用型地方院校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应用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次,引导教师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学习更新知识体系,结合新经济发展趋势,找准专业研究方向与新经济发展的契合点,转变研究方向,提升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能力,实现从“适应新工科建设需要”到“引领新工科发展”的目标。
  第二,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增强教师适应新产业发展的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因产业而生,应产业而长,随产业而兴” ②。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教育范式转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构建适应新产业发展的教师培训体系。首先,加强入职前的正向培训,将国际先进的专业和分工理论、人才培养和专业认证体系、鉴定制度等作为新教师培训的基本内容,增强青年教师对新工科建设的感性认知和思想认同。其次,加强发展性的逆向培训,组织教师走向市场,走进企业,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动态,尤其是新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变革型要求,进一步反思现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再次,培养教师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要对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增强跨文化理解的能力。最后,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将工程实践中的背景知识、案例以及发展前景充实到教案中来,将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工程教学的质量以及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③依托现有的校内各类工程训练中心,将实验与实践教育中心、创新实验室等资源进行整合,搭建新工科素质培育与能力培养平台;依托校外合作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实践平台,对教师进行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培训,进一步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第三,完善考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投身新工科建设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和形成推动新工科建设需要的师资考核激励机制。首先,在教师岗位聘任中,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新工科建设需求的岗位意识。明确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充分考量教師的应用技术能力、适应新经济发展与变革的能力和跨界整合、融会贯通的能力。其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突出跨学科思维训练和跨界整合能力培养。引导教师参与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教学模式的讨论交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最后,“完善教师考核制度,鼓励学科与企业联合组建大学科团队,积极参与国家、区域产业重大科技专项或以区域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培育重大成果。”④
  新兴工科人才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师资队伍是高校建设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强大引擎。在应对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国际竞争的挑战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将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造就大批的新型工科人才。因此,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新工科,培养新型工程人才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注释]
  ①刘琳,朱敏.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范式转变——关于“新工科”深层次变革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88.
  ②叶民,钱灰.新业态之新与新工科之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5.
  ③张泳.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回溯、反思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75.
  ④梁礼明,林元璋,吴健,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改革发展路径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6):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0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