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生智慧灵动的乐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就注定了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乐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性,为其自由放飞生命铺设一片绿地。
关键词:小学语文;智慧灵动;个性张扬
新课改后,教学活动似乎异彩纷呈,高潮迭起,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公开课上,老师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便齐刷刷地举起手来,小手如林;课堂上教学形式多样,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上台表演……但细品之下,这种“喜景”让人担忧,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这样的“作秀”缺乏生命力,学生们难以享受生命的关爱。那怎样才能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呢?这就需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整体,要为凸显学生的个性铺设一片绿地,让我们的教学活动返璞归真,成为学生的享受,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灵动的乐园。
一、在自由栖居中开始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育的先导。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语文教育强调“生活性、对话性、开放性、活动性、生成性”,这就是说语文教育必须回到真实、鲜活、丰富的儿童生活世界中,使学生在自由的诗意课堂里栖居。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生命个体,作为教师,唯有尊重与期待,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譬如《莫高窟》一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的著名石窟——莫高窟。莫高窟远在甘肃,而我们这儿尽是平原,所以学生对山、对洞窟没什么印象。为此,在教学时,我不是简单地灌输,而是让学生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等去探究,去发现,去领悟。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有的合作上网去浏览洞窟的情况,有的一起去图书馆查阅莫高窟的历史,有的共同去了解莫高窟中的彩塑、壁画、文物,有的集中去寻找或下载介绍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展示。同时,我让学生用胶泥、黏土等材料制作形态各异的彩塑,绘制丰富多彩的壁画; 然后组织一次“模拟参观莫高窟”活动,让其中一名学生当导游,写好导游词,其他同学当游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单向灌输的观念根深蒂固,学生的躯体与思维被陈规陋习禁锢得严严实实,他们哪有情趣投入到活动中?平淡的开场白过后,无论我们老师怎样费尽心机地引导,也无法让学生的智慧之蕾盛开,让他们的生命之花怒放。当今的教师应该唤醒学生们的生命意识,正如著名教育家朱光潜所说:“学生的想象力还没有受经验和理智束缚死,还能来去无碍。只要有一点实事实物触动他们的思路,他们立刻就生出一种意境,在一弹指间就把这种意境渲染成五光十彩。”只有在活动中创设这样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给学生一片自由栖居的天空,才能使他们拥有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开放的心灵,才能使他们的心灵自在地舒展,使他们的生命自由地生长,才能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在个性张扬中进行
维果茨基说过:“凡是没有自我运动的地方,那里就没有发展。”我们的教学活动应成为学生释放生命灵性的舞台,让他们张扬自我的精神世界,心灵在放飞中获得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要允许学生有机会表述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江南》时,先创设了情境,将画面转换为第一句诗的景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投影画面出示“满池碧绿的莲叶,粉红的莲花亭亭玉立”。小朋友们不约而同地惊呼起来:“哇——”教师微笑着鼓励大家:“把你们‘哇’后面想说的话都说出来!”顿时,学生们小手高举:“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是呀!满池的莲叶又大又绿,多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教师在肯定他们的观察后,引导他们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啊!老师好像也看见了这一大片绿玉盘似的莲叶!我们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赶紧试一试吧!”之后,学生在朗读时用陶醉的眼神、稚嫩而舒缓的动作告诉老师:“何田田”一词在他们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教师没有把自己放在“解惑者”的位置,而是请其他小朋友回答,班中就此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解读现象。可见,这种多向提问交流的方式,真正把教学引向开放,引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及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课堂已成为师生共同营造的一方快乐天堂,学生们可以在那里盡情释放,洒脱驰骋。
三、在快乐回味中结束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语文材料来自生活,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评判标准,有差别地解读文本,并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阅读的再创造,特别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新创意去解读文本。这样,学生就有可能超越文本,生成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示。
比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结尾写道:“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在学生朗读后,我让其想象: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好像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还塞满了什么?学生根据生活体验略做思考,便说出了:“塞满了许许多多美丽的贝壳”“塞满了许许多多彩色的石子”“塞满了五彩缤纷的螺壳”……然后我再提示:法布尔在昆虫世界里驰骋,有欢笑也有痛苦的回忆,因此还塞满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又来了灵感:“塞满了灿烂的笑容”“塞满了伤心的眼泪”“塞满了对昆虫的无穷乐趣”……
这样,教师凭借文本内容创设了问题情境,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在这种动态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既遵循文本,又超越了文本,不仅释放了心灵,喷涌了情智,又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促进了个体生命的成长,培养了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创读中激活独特体验,这不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吗?
(责任编辑:吴延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1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