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课堂灵动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当今社会,“团队精神”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这种素养能够促使他们积极、乐观的面对困难,对其今后的生活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合作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的使用合作教学,以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0-00234-02
  “合作学习法”作为新教学理念指引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符合素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的方针,更加契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通过互动的方式,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调动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1 以“生”为本,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因此,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问题,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及性别的不同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小组划分,保证小组成员的“互补性”,让小组成员在学习中能相互帮助和相互促进。
  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测试成绩状况等进行总结和分类,摸清楚每位学生的实际状况,再进行合理的分组,最终创建出具有团队凝结力的学习合作小组。当然,小组的组合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不时的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判定,并根据小组的平均成绩以及其他表现综合评判,再进行斟酌分组。
  2 以“题”为本,确定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外,还要设置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学习任务,在目标的引导下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有方向感。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结合该节课所教授的数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具有启发性、概括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任务开展探究。
  如在学习《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深入课本教材,提出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并且提出具体的要求,让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利用情境“小明和小红搭积木,请分别说出这些积木的形状。”这一问题的目标性非常强,同时趣味性的情境也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如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事先引入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或者一个趣味性很强的小故事,如“小明和小红去动物园玩耍,请问大象馆在水族馆的什么位置上?”,让这种趣味性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主动探索,同时也无形中建立了学习目标,一举三得。
  3 以“课”为本,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时机,合理的利用合作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发挥良好的作用。
  如在学习《乘法》小节知识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解答有关24的乘法算式,而这个式子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来开展具体的讨论和研究,在学习表内乘法内容的初始阶段,小学生或许会对这些内容感到生疏,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接着学生议论纷纷并七嘴八舌的说出自己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认为3×8=24,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4×6=24。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研究,对24的乘法有了具体而全面的了解。最后,在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和学习。
  如在学习《乘与除》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计算方法的掌握上,教师根据这一难点内容设计适当的任务和目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首先教师应该设置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让这个情境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并自主的对“乘法与除法的计算方法”内容开展分析,之后,可以在小组内开展具体的讨论和研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工作汇报,统一意见,而教师要积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努力的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并维持好课堂小组探究的秩序,有效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积极认识到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促进意义,不断联合优秀的教师同行一起探讨数学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學习的有效方法与策略,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设置较为明确的合作探究目标,开展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内容,促进其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巩固,并以此带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天兵.论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19(08).
  [2]辛畅.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漫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