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透视中职学校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逐渐深化,人们对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加关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作为继认知主义后学习理论的重大变革,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地位,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强调其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以及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经过调查后发现,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水平相对较差,学生难以很好地习得相关知识,因此,积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促进中职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运用该理论对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探索,旨在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 键 词] 中职院校;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206-02
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习理论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学习活动的规律与本质,对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进行解释说明,从而有效指导学习活动的开展,其在指导学生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开展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在具体作用上,学习理论解答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以及学习的条件与规律。其中,学习的过程指为了实现学习结果,学生在头脑中需要进行的信息分析与加工活动;学习的结果指学习活动的目的,即通过学习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怎样的结果;学习的条件与规律指为了学生头脑中信息加工活动的顺利进行所需的特定条件。
一、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后发现,目前,与普通教育相比,我国中职学校在生源的素质、招生工作、师资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总的来说,这几个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由于成绩较差,无法通过中考进入理想学校,因此被迫选择中职学校就读。因此,这部分学生往往很容易出现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志消沉,不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例如,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遵守课堂纪律,频繁出现旷课与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2]。同时,由于学生对自身存在强烈的否定,不相信自己可以学好相关知识,进而导致对专业课缺乏兴趣,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教师的问题
中职学校教学效果不理想,校方与任课教师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往往存在一定不足,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引导,这种情况的存在不利于学生主动地发现与思考问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明显[3]。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思想上,其主要吸纳了维果茨基、杜威以及皮亚杰等著名学者的理论思想。其中,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等两种发展水平的影响,而这两种发展水平的中间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杜威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具有经验的前提下,这样学生才可以从经验中发现问题并激发探索的热情;皮亚杰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强调个体主动性对建构过程的影响。
作为认知主义后的重要学习理论变革,建构主义更为重视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主动性以及情境性对学习者进一步深化相关认识的作用。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主要包含的观点有四个:(1)应在实际情境中开展教学工作;(2)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促进其进行主动探索;(4)在教學活动中注意进行师生间的有效协作。
三、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予以改进的措施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经过调查发现,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多数学生渴望自己被关注[4]。因此,对学生而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其在学习中必须首先建构起自身的意义。同时,由于中职院校以就业为主要导向,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过程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在教学目标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不应被动接受知识,而应当自己进行积极建构,从而激发其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角度
通过对中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与其学习的专业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教学水平的提升[5]。在理论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学生个体如何使用原有的心理结构、知识经验以及自身信念作为基础进行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旧的理论容易对新理论的学习造成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已具有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并通过引导,有效地对这部分知识加以利用,从而帮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并引导其进一步探索新的知识。
(三)促进学习情境的构建工作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在对理论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学活动往往没有和具体的情境相结合,从而造成了教学活动过于抽象化与形式化,难以很好地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与记忆,从而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久而久之,最终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没有将其视为重要的技能进行主动探究与理解。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的根本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对某些知识进行理解,同时还应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有效掌握与综合运用,以此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对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如何有效地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必须注意情境的创建工作,旨在为中职院校的学生构建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与对新事物进行探索的积极性[6]。根据相关理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其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建构,因此,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情境创建方面的重视,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四)加强师生之间对知识的共同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开展与深化以对事物的共同理解作为基础,而这种理解往往产生于学生与他人的讨论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应加强对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抒发各自对知识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感受,从而加强教学活动中的相互作用,促进双方对知识理解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目前,部分中职院校所采用的PGRS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了教学过程中对小组讨论的重视,在教学质量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的开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高度活跃的状态,这种状态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强化都具有积极的作用[7]。同时,这种模式的应用也促进了教学活动中教师身份的有效转变,有利于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建构主义學者对学习与教学活动作出了新的阐述,这也是学习理论在皮亚杰与杜威等人的思想基础上实现的又一次重大发展。目前,建构主义教学观点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1)教学活动并不是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而是引导其从习得的知识中获取新知识;(2)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简单复制与传递,而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处理、转换以及生成的过程;(3)教学活动的目的应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中进行潜能与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拓展。这些要求决定了教师的身份应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进行转变。
经过调查后得出,当前,在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中职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是学校能否彻底打破传统观念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挣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更新。通过分析后得出,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过于依赖教师,教师往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多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同样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8]。针对这种问题,大量教育工作者通过长期探索,最终将打破这个问题的方法锁定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虽然该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但是从根本上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作为中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以及主动建构。
参考文献:
[1]徐瑞,宋传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16,38(6):284-285.
[2]刘鹏,金一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6):109-113.
[3]胡丽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以计算机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7):112-113.
[4]隆茜.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以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为例[J].情报探索,2015(8):59-63.
[5]白逸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英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46-51.
[6]廖锦治,廖志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慕课教学中的运用: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儿童护理》课程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0(5):66-67.
[7]王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照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以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为例[J].外语界,2014(4):71-79.
[8]杨文勇,谢泉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远程交互式网络空间课程: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实施的“有效教学”课程设计及未来展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2):49-53.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