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安全类专业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与探索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安全类专业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匠人在生产或加工产品时运用高技能,对待产品品质独具匠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一种职业精神。职业院校在育人过程中忽视“工匠精神”的传授,高职安全类专业更是缺乏“工匠精神”的培养,“双一流”背景下,高职安全类专业如何重塑学生的“工匠精神”亟须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安全类专业;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084-02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从2015年央视频道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片,到2016年提出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再到2017年提出的“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工匠精神”一词已被社会各界提及与讨论。这让人们看到了国家的态度,也鼓励人们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重振“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教育,传承和共建职业院校师生的“工匠精神”已成为时代的召唤,也为我国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简单的总结,达成“中国制造2025”“中国智造”“优质智造”的宏伟目标和理想需要大师,更需要巧匠。
  二、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始终是一个盲区,在以往充盈着过剩经济、卖方市场、漠视消费者的各种企业顽疾的格局和背景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工匠精神”淡化,甚至是近乎消失,“工匠精神”缺失的缘由,主要是观念因素、政策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个体因素等几个方面导致的。纵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书面中的“工匠精神”基本被“职业精神”字眼所替代,而“职业精神”并非等同于“工匠精神”,仅仅只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缺乏“工匠精神”的熏陶,很难成为真正的职业精英。“工匠精神”是职业人最核心的灵魂要素,培养目标没有“工匠精神”的培育任务,课程和教学又怎么会融入“极致”和“完美”这样的高远目标呢?所以,学生毕业后掌握了该专业所从事的某项技能以及常规的职业素养,根本不能以是否具备“工匠精神”来评价学生。有些学校也有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识,期望学生拥有卓越的工匠品质,养成良好的工匠习惯,但是无奈学校本身技术技能底蕴有限,教学与实际职业岗位差距较大,教学理念、实训设备、技术水平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达不到精湛水平。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工匠精神”底子薄弱,缺乏企业实习和生产实践经历,向学生倡导“工匠精神”的意识不高,导致传授“工匠精神”内涵存在难度。
  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身因素也是重要的一点。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外,基本不会额外给自己增添学习负担。学生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疏于对所学问题进行深层次探究。遇到困难时,缺乏决心、信心及毅力将其解决,“工匠精神”培养必然受到制约。而且职业教育越来越偏向就业教育,职业院校非常看重毕业生的就业率,往往忽略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改造和重塑。
  三、“双一流”背景下,高职安全类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多样化的发展阶段。推动“双一流”高职建设,就是要求与产业对接,融入市场,打造一批一流的高职学院,建设一批一流的专业群,为加快我国供给侧改革提供人才支撑,争创“双一流”,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就高职院校而言,“双一流”就是建设一流的高职学院,一流的专业(专业群)。高职院校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群,开发精品课程及教材,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发展与专业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突出“核心技能一体化”的专业技能,实现专业、师资和治理能力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安全类专业现状和问题分析
  社会对传统高危行业生产安全存在认知误区,直接导致了一些传统特色专业出现招生困难、生源不足的尴尬局面。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安全产业的国家战略以及目前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人才短缺等都预示着高职安全类专业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落实“把专业设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開发区里、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液”的职业教育新要求,为高职安全类专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因此,在“双一流”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安全类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单单是劳动者或技术工人,更是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人,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不仅能够将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更会对工作有精益求精、创造价值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成为我们亟须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二)文化熏陶是培育“工匠精神”宝贵的载体
  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们缺失的是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因此,社会没有建立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也就缺失了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当然,文化需要实质性和长期性的精神鼓励。作为职业院校应该突出这种文化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样板,将文化价值效益最大化。诸如,职业院校在整体基建规划中,可以充分融合校园文化和“工匠精神”,利用条幅标语等形式在学校园林景观、楼宇、风景石等醒目的位置展示;可开展技能大讲堂,组织师生开展技能竞赛等活动引入企业文化;亦可定期开展“企业大师入校园”等讲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工匠精神”,培养对工作的热爱与忠诚。学校文化中涵养“工匠精神”,能使校园文化建设为“工匠精神”培育加分。
  (三)专业建设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双一流”背景下,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调整与建设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灵活、高效、规范的职业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的龙头和基础作用,强化优势、彰显特色、服务需求,以及专业调整和建设对社会人才需求、科学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高职专业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人才为目标,包含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课程资源、“双师”型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条件、专业管理程序等核心要素,这些核心要素彼此相互依存,并且相互影响。一流专业的建设必须立足人力资本中的知识、技能等因素,更好地开发劳动者技能和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符合需要的人才,这也是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突出市场发展趋势,瞄准全国一流、地方一流,甚至行业一流,构建一种切实可行的、符合发展趋势的专业调整与建设模式,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和能力培养方面的经验,构建“核心技能一体化”专业建设的理论体系、核心技能专业建设体系。“核心技能一体化”是一流高职专业调整与建设的目标重点,涉及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多种途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双证书”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因此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工学结合,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专业特点,制定与未来岗位相符的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实习实训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环节
  实训资源主要包括高职学生在校内进行课堂实训所需的实训室、实训软件、实训器材等资源,实习资源主要指的是高职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各实习单位的资源。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和能力培养方面的经验,在“双一流”背景下,落实“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职业、岗位(群、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目标,确立产学合作专业中各岗位的核心技能,重点探索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建设即“核心技能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的构建,对“核心技能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的专业课程开发、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重视实习实训资源的不可或缺,千方百计地争取实训资源建设资金,投资新建实训设施,改善实训资源紧缺的现状,同时在专业教育中重视对实训资源的有效协调,做到实训资源共享,让有限的实训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调动各方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专业教学中顶岗实习环节中“工匠精神”的融入,是实施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教育尤为关键,特别是职业教育,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养成,有着突出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要转变“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实践”的观念,应该重视专业建设,职业道德的规范,职业规划、管理与评价等。要把工匠精神所凝结的“专业”“敬业”“精业”“创業”的精神贯穿于职业教育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阳.关于湖南省高职卓越校与“双一流”建设的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2]黄云清.创建“双一流”要做好“加减法”[N].湖南日报,2016-11-30.
  [3]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
  [4]傅维利,刘靖华.高校专业调整与建设中应当处理好的基本关系[J].教育科学,2014(6).
  [5]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6]叶按,刘琳.论红色文化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5(34).
  [7]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