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千古明月,绝美诗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干百年来吸引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全诗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这五种美景来写,又以“月”为主线,写月光照耀下的自然美景,写对月思考的宇宙人生哲理,写望月抒怀的男女离别相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充满哲思。本文着重以品读本诗的诗魂——明月,在诗作中体现的不同意蕴,再一次领略《春江花月夜》这篇传世佳作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明月 意境 诗魂
  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诗人张若虚名不见经传,在《全唐诗》里仅留有他的两篇诗作,而只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极高的文学地位。诗作意境优美,情景交融,以其纯净的自然美、和谐的语言美、凄婉的诗情美吸引了无数读者。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世间最美的景物来写,而又以“月”为主题,“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通上下,诗情诗意随着明月的升落而跌宕起伏,可以说,“月”成就了这首诗的诗魂。
  一、以“月”衬托良辰美景,写自然之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人开篇就紧扣题眼,描绘出一幅壮丽优美的春江月夜图:浩瀚无垠的一江春水仿佛和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月光照耀着春江随波荡漾,哪一处的春江没有明月的照耀啊!江连海,海生月,月照春江,呈现出一幅宁静而壮阔的景象,诗人从开始就把我们带进一种宁远的超大时空。在这样宁静的时空意境中,读者才会随着诗篇心领神会大自然的优美博大。接着写:“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水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映照在片片华林好像闪烁的雪珠,诗人真可谓“妙笔生花”,轻轻一笔就描绘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妙之花,同时将“春江花月夜”中的五种景象都呈现出来。月光像流霜一样从空中一泻而下,让人感觉不到它在飞,洁白的月光映照得江畔的白沙都看不见了。所有的一切都沉浸在如水如玉的月光中,像梦一般轻盈,如梦如幻。诗人对月光的观察如此细微,皓月当空,洒照清辉,洁白如玉的月光将大干世界浸染成梦幻一般的银灰色,好像这世间只有那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至此,诗人将我们的视角自然引入到夜空中的那轮明月上,“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诗作开篇以“月”统摄群像,从明月初升到孤月高悬,从斜月西沉落月摇情,写出了在明月照耀下的江水、原野、花林、沙滩、飞霜、扁舟、高楼、鸿雁、鱼龙,以及在家难眠的思妇和漂泊异乡的游子,一切都是那样的清幽美丽。诗人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静谧美妙的春江花月夜的图景,好似一卷淡雅的中国水墨画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月作为自然之景,是令人心驰神往的。
  二、仰天问月,悟人生哲理,写字宙之月
  置身于如此纯净澄澈的宇宙天地,张若虚对月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与明月最初的相遇发生在什么时候?究竟是谁发现了江月的美?又到底是什么时候明月照到了那个人?古人对月情有独钟,面对明月,寄托了无限隋怀,诗仙李白曾停杯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又曾举杯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停一接,都对明月的起源发起了追问。而张若虚更是从人与月的最初相遇时候探问,表现出诗人辽阔的宇宙意识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不仅对宇宙的奥秘进行探索,还要着眼于人生及人类,人生短暂,江月永恒,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的延续是绵延久长的。诗人用人类代代无限的延续性回答了一个令人感伤的宇宙命题。古人时常对永恒的明月发出人生易逝的感慨,而张若虚别出新意,让人多少感受到一些欣慰,让我们的思绪更加开阔,使得全诗的基调也合应了初盛唐时代“哀而不伤”的基调。闻一多先生曾这样盛赞《春江花月夜》;“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便谈开了。在明月之下,我们才会有这样奇妙的感受: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时光的飞逝、生命的迷茫;另一方面,我们在飞逝的时光中得到短暂的永恒,在迷茫中感到了心灵的陶醉。人生有好多的困惑,有时令我们很难解,只有在明月之下,在那样宁静的超大时空中,我们的思绪才会飞扬,才会去想诸如生命与时光、理想与现实、短暂与永恒、宇宙与人类这样宏大的问题,也才会豁然開朗。一轮明月,流转之间,包含了我们太多的心事。月作为宇宙之物,使我们的思想更开阔、更睿智,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三、思妇游子托月寄思,写心中之月
  月亮转瞬即逝的圆满让人留恋,盈亏之间的变化让人咏叹,一轮明月,流转之间寄托了我们的无限情思。“谁家今夜偏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处“偏舟子”暗指漂泊在外的游子,“明月楼”暗喻闺中思妇,“明月楼”是古人写闺妇相思常用的意象,曹植《七哀诗》云:“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在这样一个月圆之夜,漂泊离乡的游子身后,都有一处“明月楼”在默默等待。“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复来。”月光像是懂得了思妇的心思,又偏偏照射在梳妆台上,徘徊不忍离去,恼人的月光越发缭乱了闺妇的愁绪,她想把窗帘放下来,赶走这恼人的月光,谁知根本不管用,那就用衣袖把它拂走,可它还是拂不去啊!月亮既然不愿意走,那就把自己的心事托付给它吧:“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留照君。”多少人望着头顶那轮明月,都想寄予思念之隋,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漫长黑夜,心中满满思念,思念怎么寄?“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想手捧明月,把月光送给心中思念的人,但月光似水,不能存留片刻,不如回去,带着月光做个好梦吧。春江花月夜之下的思妇想望月寄思,期盼信使鸿雁鱼龙替她完成夙愿,“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但月光无涯,那份思念终究无法传递。诗词中,这样的离愁,这样的别情总是那样哀怨,又是如此美丽。其实,我们的一生中总免不了有很多忧伤,很多落寞,与其怨恨,不如将这忧伤酝酿成心中的一份美丽,也许明月是疗伤最好的伴侣。当分离在客观上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时,明月在主观上可以完成一种交流、一种寄托。
  接着写游子的思乡之情,“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游子连做梦都念念思归,可是春天已过半,还是回不去。“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斜月西沉,归路漫漫,游子想乘月归去,而月亮又无法满足他,只能伴着残月之光,将他的思愁洒在江边的树林。那轮明月在思妇和游子心里都成了寄情之物,思妇望月思夫,托月寄思,游子望月思归。静静的月空下,思妇和游子互相遥望互相思念,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如果苍天有情,看尽人间的爱恨情仇,大概也会慢慢老去;如果月亮无恨,大概也会常圆吧。这是人们对于自然风物的遐想,其实从另一方面折射了人们多愁善感、变幻莫测的心思。“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是月亮有离愁别恨吗?当然不是。还是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思绪,寄托了我们的情感,就像天上的那轮明月,它的升起、落下,月圆、月缺,从来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而不会被人们左右,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真的和它没有关系,只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月,愿意把自己的情感托付明月,它才会显得那么赋有诗意。
  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将“月”这个诗词中永恒的意象写到了极致,把月之美、月之理、月之情融为一体,从而描绘出一种隋、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邈远的意境。诗作兼有意境美、语言美、诗情美,又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实在是一篇千古佳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5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