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化“被动”为“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过小班的老师通常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到美术教育活动室时,总会看到幼儿有不同的现象:有的幼儿虽然想画,但是不敢下手作画,总是说“老师我不会”、“老师我不会”;有的幼儿能比较大胆地画,构图也比较清晰,色彩也比较清爽,这些孩子被老师冠于是“会画”的孩子;而对于一些画面凌乱、用色一团糟的作品,总是让老师头疼,这些孩子往往被冠以是“不会画”、“画得差”的孩子。小班的幼儿正处于绘画的涂鸦期,他们进入幼儿园后,一部分幼儿对绘画感到好奇,一部分幼儿则对绘画不感兴趣,甚至惧怕绘画。这样的问题存在,需要引起重视,也具有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小班幼儿;画意;培养
  一、原因的分析
  为什么孩子被老师分为“会画”与“不会画”呢?真是孩子绘画能力的问题吗?不然,其实是老师对小班幼儿绘画能力发展认识的不足。那些形象生动的作品往往是掺入了成人过多的干扰,比如该孩子在家时父母已教过其画形象等等;而那些看上去凌乱的作品背后却藏着三岁孩子年龄段的真实发展。这里归纳了以下原因:
  1.由于幼儿手的小肌肉发展不完善,不能较好地控制手的绘画运笔动作,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到小班幼儿的绘画特点,选择过多过难的内容。就会使绘画结果令人失望。如:对过难的内容幼儿拿起笔不敢下手;就是敢画的,其结果也不是教师所期待的。
  2.教师或家长不能深入了解三岁幼儿年龄的绘画特点,大都是要求幼儿按老师或家长的要求来形象画,而没有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去画,因此,往往因为看不懂幼儿的绘画作品而指责幼儿。如:你为什么涂了一堆黑乎乎的东西?殊不知幼儿画的是一只大灰狼。如果经常受到教师这样的指责或批评,就会使幼儿失去绘画的兴趣。
  3.幼儿绘画教学的内容单一、枯燥、乏味。教师选择绘画的方式总是用同一种材料,时间长了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就会减弱。
  4.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个体间的差异,把全班的幼儿放在同一水平上看待,缺乏对能力弱的、胆小的幼儿的耐心指导,致使这部分幼儿对绘画产生恐惧心理。小班幼儿年龄小,绘画的目的不明确,不懂如何绘画、涂色,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
  二、解决方法
  从问题呈现及问题分析来看,解读小班儿童绘画发展特征,有计划地做好小班幼儿的“画意”解读是当务之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来入手:
  1.学习小班幼儿的绘画发展特征。其核心是用很多的圆圈和线条画出来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始至终给画赋予同样的意义。孩子三岁以后,他们脑海里首先浮现想要画的东西,随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画,尽管还不能画具体的形象,但孩子把圆圈当做要画的东西,一个又一个地画着圆圈。
  (2)用许多圆来讲述。例如,有一次我让孩子们自己画画,徐昊画了一个大圆他说是爸爸,又画了一个小圆说是妈妈,还在大圆和小圆外面画了一个最大的圆说是他的家,他还一边画一边说:“爸爸妈妈吵架了,爸爸把妈妈气哭了。”
  (3)头部人像登场。例如孩子画人脸,我发现大多幼儿先画个圆圈,再在圆圈里画上点和线,他们用圆圈上画上点和线赋予各种意义,小班孩子这种基本的发展,已经能够在他们的绘画中体现出来了,他们已经能用表征的手法表现自己周围的人们了。
  (4)孩子特有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孩子经常把太阳公公画成有鼻子、眼睛的笑眯眯的模样,把非人类的东西画得像人类一样的表现手法,这是三岁左右开始的幼儿期儿童绘画的特征之一。这个阶段,教师千万不要斥责孩子:为什么不画耳朵?为什么没有手和脚?要认真听听孩子充满亲身感受的画作的内容,愉快的守候、欣赏着孩子在绘画这方面令人惊叹的进步。
  2.幼儿园绘画活动大胆突破。为幼儿选择丰富的绘画教学内容。教师不要怕麻烦,不要总是选择单一的作画方法,在集体教学活动时可将材料(画纸)放大,可以用纸、塑料、布等多种材料,绘画形式可以多样,比如单色画、彩色画、颜料画等,表达上可以画、点、冲、泼等。场地可以在活动室桌子上、地面、美工专用室、班级区域中等,同时尝试更多户外绘画活动:比如种植园、户外场地等,都是能让幼儿产生绘画兴趣的地方。
  3.给孩子留有专门的说画时间。集体活动或区域活动的时间,教师要用简短的文字对有特点的幼儿作品进行标注或及时拍照。活动后要重视对这类作品的分享,这是对其他幼儿的鼓励,即让孩子大胆由着自己的思想绘画。后续教师要利用餐后活动等其他零星生活环节,让孩子来说画,同时对有意外的画作标注,比如在幼儿未解释前,教师可能认为是太阳,而幼儿的解释是小鸟。教师不要让孩子按形象去画,要认真听孩子充满亲身感受的画作的内容。
  4.指导家庭绘画。要通过家园联系,充分宣传三岁幼儿年龄段的绘画特征,告知家长不能教孩子画具体形象,比如人脸、小汽车、人之类的东西,要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画。要经常性地传递家园作品,比如可以将孩子画的有标注的作品带回家让家长看,将幼儿在家画的作品带到幼儿园,教师通过分析,了解家庭绘画情况,必要时开展讲座。
  5.注重幼儿个体差异。教师要理解幼儿个体间存在的差异,不要对每位幼儿有过高的要求,同时要有耐心,对能力弱、胆小的幼儿要加以帮助和耐心指导,适时鼓励他们,增强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平时的活動中,教师要多引导幼儿进行观察,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对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教师要及时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与帮助。在小班后期,幼儿能用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来绘画了,小班幼儿的画画变被动为主动了。所以说,在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是没有任何既定模式的,对于幼儿要放手让他们去画,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三、效果体现
  经过近半年的实践,小班幼儿对画画由恐惧转变为喜欢,由被动画画转为主动画画,他们渐渐对画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只要老师给他们一张白纸,他们就可以随手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物体,虽然画得跟实物有差距,但是那是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画画的信心。
  1、从孩子的角度去引导、评价是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的核心。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把握好指导分寸,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同时注意发现每个幼儿的创新点和独创性。
  2、培养幼儿绘画创新能力,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幼儿学习的动机是从兴趣出发,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创设宽松的氛围,使幼儿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创作欲望,从而自由自在地施展自己的绘画创作技能。
  俗话说:“好的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给予表扬,不好的应该先表扬,表扬的同时,委婉的提出不足之处,然后再进行表扬。使幼儿在表扬中得到进步,得到发展。当孩子们受到同伴和老师的表扬时,他们的情绪会更加高昂。那么绘画便会在他们心中得到升华。总之,在培养幼儿绘画兴趣时,要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不断找出不足,总结经验,改进那些不利于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辅导方法,尽力按照科学的方法激发和引导,让他们在绘画道路上一帆风顺,学业有成。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9
  [2]《家庭教育》陈鹤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7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