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域下课堂教学改革合理性探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如今,创建具有“生态内涵”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生态学理论为生态课堂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课堂教学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微观领域的突破口,应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生态涵养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生态学;课堂教学
当下,作为经济学名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之一,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对教育教学结构性变革的一次重要突破。教育应是一种“生态”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正突破口在于如何根据课堂实际创建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生态空间,从而达到完整的生命体验。
一、生态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运用及启示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是研究有机体彼此之间以及整体与其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具有整体开放性、动态平衡性、可持续发展性等特征。近年来,各个领域的研究者们力求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看待和解决问题,也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使课堂教学从“异化状态”回归到“应然状态”。
国外最早用生态学研究课堂教学的是美国教育学家沃勒,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其后,多尔和庞德提出“学习生态系统”,为研究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更为整合和全新的视角。课堂教学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和决战场,基于生态课堂的独特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寻求突破,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内涵与品質。国内教育学家田慧生也在其著作中探讨了各种环境因子对教学的影响,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生态的概念,但其论述为国内生态课堂研究奠定了基础。[1]。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生态课堂认识有失偏颇,致使课程资源与精神自由走向对立
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是学生成长的有效资源,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周围的生活,割裂课堂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课程资源与精神自由的对立即知识与生活的对立,而课程知识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并不是对立的。割裂课程知识内容、形式与学生成长的意义关系,就是阻止学生对生活世界的理解,脱离了教学的真实价值和生命体验价值。
(二)“教”与“学”的关系失衡,导致课堂生态空间紊乱
在艾德勒看来,教育不是“操作的艺术”,而是一门“合作的艺术”,他认为,合作的艺术是帮助完成目的所在的产品。在教学实际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呼声不断,虽然打破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禁锢,但也存在有失偏颇之处。针对“教中心”与“学中心”两种教学理念,特别是“教中心”遭到了众多批评和质疑,自始至终似乎也都没有提出符合教学实际的平衡师生之间关系的见解,对此,以“学生”为中心以及以“学”定教的育人观念也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单一、刻板”的模式化教学,阻碍个体生命质量发展
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多样性、自主性”发展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单一、刻板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比如一些高效教学模式在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化、精确教学流程的技术化倾向,这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脱离教学实际并违背教学自然的现象。如今以“洋思”、“杜郎口”等作为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代表已成为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但当下的教育依然受传统教学观念的禁锢,存在诸多对科学育人方式领会和理解深度不够的现象,且大多数教师难以将新教育观念贯彻到教学实际当中去。
三、课堂教学改革问题的策略性思考
(一)紧抓文本课程特质,建立与生活发展需要相关联的互动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与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的关联性知识和互动机制。“生命不仅足于维持自己,而且拥有发展的本能…它主要表现为向上性、超越性、不间断性。”[2]文本课程不只是一种静态的存在物,而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有机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抓住文本课程的特点,把握文本的重难点和疑点,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把课堂学习转化为日常学习行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搭建师生共生互动的“生命成长平台”,寻求师生关系平衡点
当今课堂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师生双方都会在课堂上体现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双方共生互动在一个共同的生活世界,在彼此的互补观照中结伴发展。[3]
课堂教学是以问题导向为桥梁而搭建的师生共生互动的“生命成长平台”,既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互动活动,更是一个充满意义生活的共同世界。新的学校育人观念是把课堂教学实践从特殊的“学习”范畴提升到“生命发展”的范畴来认识,把促进学生“单发展”扩充到促进教师与学生“双发展”来认识。
(三)立足“动态生成、活力创新”的生命课堂,建立“个性化”的教学生态新模式
课堂是以生命实践为核心,问题为导向。教师要把握问题的关键点,建立一种开放的课堂生态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需求。只有遇见,方能预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状况,立足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质巧妙地作出相应的评判与调控。教育要以培养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实践旨趣,把品质课堂的先进理念与现代媒体技术嫁接生成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新技术与课堂生态涵养发展的高度融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品质以及实现学生智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23.
[2]郭思乐.从仿生到靠生: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突破[J].教育研究,2009,(9):3-10.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16.
作者简介:程琳,女,汉族,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7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