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关键词】美育 欣赏美 发现美 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212-02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学更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科目,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以及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何为美育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早在100年前,蔡元培先生就给美育下了定义,他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便概括了美育与美学与教育的关系。
  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美育中,会引导学生净化心灵,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将美育分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没有明确的教育科目,学校美育涉及各个教育学科,其中尤以艺术类科目最为关键。
  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美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通过认识美从而更好的创造美,创造美就要掌握创新能力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思维,而创造本身就是“无中生有,有中再生新”的事,也就是发现不同寻常的新奇的美。
  “美”是人类所追求的和向往的,而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开发,在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中,多数教师并没有摆脱对教材的依赖,一味的传授课本纯技能化的知识,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不仅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探究,美育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对学生起到了丰富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
  在美术课堂上,美育都能直观的表现出来,从发现—欣赏—感知—探究—创造—表现,美育始终贯穿着整个美术教学过程。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是从这几个方面体现美育教学的。
  1.欣賞发现美
  美术是门视觉艺术,通过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通过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我充分体现“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这一课程理念,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知美术作品所传达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学生从美术作品所特有的艺术语言中真正理解从中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既启迪了学生的智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当学生对美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印象后,就有了感知美创造美的需要。如在初一上学期《多彩的校园生活》一单元中,虽然学生每天进出校园,在校园里学习玩耍,却并没有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认真观察过校园的一景一物。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让学生明白美就在我们身边。观察过程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先提出观察的目的,帮助学生认识对象的特征,如它的形状、大小和色彩,它之所以产生存在的需要等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美的能力。
  2.表现设计美
  在美术教学中表现美,首先我们的教学就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表现美时,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一些他们所熟知的、比较具有普遍意义的环境或事物进行创作。
  如《色彩的感染力》一课,虽然学生对色彩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课堂及校园中存在的颜色,感知色彩的存在。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从而在后面进行色彩相关知识学习时进展就顺利了许多。然后又通过欣赏梵高的《向日葵》和东山魁夷的《静》,从而感受到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如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亮绚烂,洋溢着生命的热烈。东山魁夷的《静》色彩清凉宁静,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最后通过《向日葵》改画练习,画画感受画画心情,让学生走近大师贴近作品,感知色彩的魅力及艺术所体现的美。学生在发现感受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小伙伴和老师展示着自己对美的新发现,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人们把对美的认识或精神追求在作品中的体现,而这种美的体现都具有浓郁的文化地域气息。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将作品放在一个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进行分析与解剖,从而使学生对设计的意义有更充分的了解,也会促使他们形成自主思考自主设计自主应用的习惯。
  如在《海报设计》一课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留意观察到自己身边的海报设计,什么样的海报能吸引你驻足观看,或者匆匆一瞥,海报的内容已尽收眼底,你所记忆犹新的海报它出现在了哪个场合,它需要有哪些功能或者它在为谁服务。同时,我们要特别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到海报设计的创意性和审美性,我们之所以能记忆犹新是因为美的东西艺术性强的东西总会让人过目不忘。
  3.综合评价美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美术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评价是美术课堂中有效教学的关键,展示、评价的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对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关注并肯定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作品反映了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是学生对美的一种思维方式的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有学生自己最了解他自己的作品。其次我们还应重视学生间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更了解彼此,他们的兴趣、爱好,更容易沟通,他们的思维方式相通,对美的认识也更加有共鸣,因此也更能读懂彼此 的作品。因此,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他学生共同评价,让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用学生的眼光欣赏美评价美。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完全自由地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我们教师在指导、评价时,要理解学生的创作语言,尊重他们创作的自主性,要让那些富有想象力而造型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得到理解和肯定而建立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更好地激发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热情。
  好的教育,不必太贵,它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鼻子闻、用眼睛看,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生活。如果说,美育教育是我们教育教学必走的一段旅程。那么,美术课堂就是我们这一路的风景,让我们在一路繁花似锦的旅程中,不断的学会发现、学会欣赏、学会感受。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