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实践创新能力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学生实习前结合各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入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康复治疗技术 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
【基金项目】2017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作业治疗技术》教学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GJ2017006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174-02
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实践创新能力是我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实践能力达到高级阶段的集中表现,是大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我国康复治疗师的主要来源,他们服务的对象是残疾、残障人群,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工作中热爱康复事业、善待康复患者,善于把康复理论知识融入到临床康复治疗工作中,而且不断改进、提高康复专项技能。否则难以胜任繁重、复杂的临床康复治疗工作,无法满足各类康复患者的需求。
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结合《康复评定技术》、《作业治疗技术》学习,开展“一帮一助残”活动。组织学生慰问特殊教育学校聋、哑、智障儿童,残疾儿童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结成对子,进行“一帮一助残”活动。带教老师首先指导学生对残疾儿童进行评估,根据儿童残疾的特点为其选择适合的康复训练项目,低年龄段(1-3岁)儿童进行认知功能训练的游戏活动,如拼图、绘画、棋类游戏,中年龄段(4-10岁)儿童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系钮扣比赛,高年龄段、高智商儿童进行作业活动训练,如剪纸、手工艺品制作。活动时间为2小时。
2.结合《运动治疗技术》学习,开展“社区康复指导”活动。
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残疾人进行康复指导。包括脑瘫患儿、强直性脊柱炎和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评估后为患者选择适合的康复训练活动,说明训练的目的、意义,征得患者同意后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以患者或家属能够掌握康复训练方法为目标。活动结束后,师生回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3.开展“敬老爱老义工”活动。带领学生去大庆市第一福利院慰问老年人,帮助老人打扫房间卫生、整理物品。为老人读报纸,陪老人聊天,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照顾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指导老人做颈腰椎保健操。
4.开展“假如我是患者体验”活动。学生5人一组,于每日下午深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五院康复科进行临床见习,与患者零距离接触。每组以1名同学为主对住院患者进行现场询问,了解患者患病、治疗经过,体验患者患病期间的真实感受。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强调积极配合、进行自我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三、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创造条件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解社会、理解残疾人群的痛苦和生活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责任心,利于学生良好医德修养的养成。而且,培养了学生为社会做贡献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医学职业素养的养成[2]。
2.学生直接接触残疾患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评估、分析患者的康复问题,帮助患者恢复功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熟练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给学生搭建直接接触各類康复人群的平台,通过对残疾人群的康复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使他们获得工作体验,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与残疾残障儿童、老年人的沟通中掌握交流技巧,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真正体会患者的康复需求。
总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紧密衔接、相互补充,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此外,还要动员全校甚至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进行、持续开展,为提高残疾人群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光,傅伟.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53-54.
[2]苏红,陈俊国,任永梅.能力为本实践为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三阶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7):540-541.
作者简介:
刘书慧(1984-),女,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人,学士学位,中级治疗师,从事康复治疗、课堂教学及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为康复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