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分析目前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围绕新工科对工程教育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等方面的探索需求,研究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物联想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现阶段,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科人才,对于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扩展和延伸形成的新一代网络技术,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具有万级的市场空间。物联网是对当今各种新技术、新理念的高度融合,它打通了电子、通信、生物、机械、材料等以往关联不大的技术之间的通道,从而实现了通信从人与人向人与物、物与物的拓展。同时,物联网产业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中国制造的核心是物联网与制造业的有机结合,物联网代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一、现状分析研究
高校仍然处在物联网教育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脱离产业需求、教学内容跟不上技术的发展更新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工程实践等方面都没有成熟的经验,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展开实验实践,推动专业的完善。物联网专业培养的是能集成现有技术以实现物物相连应用的专门人才,更需要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建设配合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境和环节。目前的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大部分实验还只停留在单门课程的验证性实验上,缺少本门课程内容的讲解,很少涉及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很难全面、系统的掌握与物联网相关课程相互融合的综合性实验,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差。
教师现有工程素质、实践技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物联网专业的实际教学与就业需求。物联网专业的特殊性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自身具备专业的实践经验和从业能力。而我们的老师大部分都是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加之专业发展迅速,很容易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变化。所以,目前在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上,我校具有工程实践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仍然短缺,教师实践技能离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
学校教育重理论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创新研发及应用的需要,企业与当前人才需求有一定差距。部分课程在校内使用虚拟系统进行实践教学,或者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感知见习,让学生获得感性上的认识,但不能进行实际操作,这不能达到工科学生实践的要求,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即刻成为合格人才,要进行就业再培训后才能转变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学校也积极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动态并利用企业生产环境锻炼学生;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需要对产品及设备进行不断升级换代,需要创新研发等,这些都需要高校培养大量适合企业生产的各类人才。但目前校企合作的实施仍然是不够深入的,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和示范性。
二、对策
应对新工业革命对工程人才素质提出的全新要求,“新工科”概念应运而生。自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的建设工程,发表了《关于“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以及《关于促进新工程部门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旨在探索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和经验,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中认定612个项目为我国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与发展“新工科”已然成为当前社会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深化高校工程教育范式改革,满足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新工科建设主要围绕着融合创新范式基本框架,发展新理念、研究新模式、引入新方法、组织新内容、实现新质量。新工科对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和清晰的要求,即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工程素养做出贡献。
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物联网专业以其学科交叉、注重实际应用呈现出典型的新工科专业特征,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工科专业”。与其他信息技术相似,物联网技术本身也是先有实践而后从实践中总结出经验与理论;而与其他信息技术类专业不同的是,物联网专业本身是一门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更新快。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展开实验实践,在实践中促进理论学习和实际工程能力的提高。
三、反思
如何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校企合作應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才算合格?从目前的情况看,校企合作各环节如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都缺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如何对学生实习尤其是分散实习进行有效管理,如何规定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职责,如何评价实习效果等等,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5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