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生活化”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陶行知教育理论指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要使数学教学走入学生的生活,就要试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阐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数学问题回归生活,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学问题 回归生活 策略 能力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学说,告诉我们:教育的素材、方法、工具、环境,全部能在教师细心的发现和实践中得以加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要让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就要尽量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解释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利用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机及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學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把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来解决?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策略。
  一、联系生活,让解决问题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观察和操作的机会。[1]
  1.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挖掘素材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生活中生动的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根据学生熟悉的问题和情况,删除、修改或增补教材,从而使教学内容充满生命力。例如:在教学“求相差数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算一算教室墙上“星星榜”每人得到的星星的相差数;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时,我引用班上一位同学写的数学日记为例题:“爸爸今天很开心,说昨天卖了5箱梨,今天卖的梨是昨天卖的两倍,那什么是两倍呢?今天爸爸一共卖了多少箱梨呢?”,学生的这篇数学日记有一个很好的效果,因为这是在解决“自己同学的问题”,所以学生学得都很主动、非常的认真。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上的新闻,这些实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都可以做为教师教学的题材,即有亲切感又新鲜,也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情境掌握数量关系。[2]
  2.营造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
  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或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玩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提出问题、理解数量关系。如在执教“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课时,可以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的花店,标上“满天星10元4支,玫瑰花20元5支,百合花30元2支。”提问:如果老师想买6支百合花但是只有80元钱,这样的话钱够吗?如果老师想要买一束实惠又漂亮的花,请你帮忙设计一个方案。此时,内容的呈现打破了以往依靠抽象的文字为主的呆板形式,采用创设数学情境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以此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让学生自己献策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让他们亲身感悟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激发求知欲,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运用生活,让生活信息数学化
  教材中大多是提供现成的已经经过加工的信息,形式都是以纯文字为主,出示题目,分析数量关系。这种情况就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以多样化方式呈现素材,能帮助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中素材的呈现可以留出让学生自己选择、补充信息的空间,让学生可以自己收集相关的信息,这样能帮助开展学生学习活动。如:100元钱可以买几瓶洗衣液?在哪个超市买划算?学生要完成这个题,首先要在学校或家附近的超市或商店去收集洗衣液价格的信息,然后看哪个超市有没有促销活动,从而挑选价格最划算的买。学生在选择信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生活信息“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发展了学生思维。
  三、回归生活,让数学知识落地开花
  学习数学,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层面,还必须学会应用。要让数学的学习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1.找生活中的数学原型
  结束新的一节课,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数学原型,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如: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后,就让学生找找生活中能用乘法计算的例子,学生有的说:“我们教室有7排课桌,每一排有8张桌子,要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可以用乘法算”,有的说:“我们学习小组有4个人,每人的校服上有5颗纽扣,求一共有几颗纽扣可以用乘法算”……举例子不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问题的结构,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习惯。
  2.在生活中找练习素材
  可以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解决。使学生感受用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很多问题,促使他们在平时能自觉地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后,结合学生前不久的春游设计了练习:“在进游乐园的时候,需要买门票。咱们班有56名同学,3名老师,这样门票一共需要买多少张?假设游乐园的门票是1元一张,老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样,不但起到了练习的目的,又使学生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现实生活中问题,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极大兴趣。
  综上所述,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其基本概念,以学生为本,不但要重视学习结果,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心理氛围,创造性地汲取生活化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鼓励学生在解题实践中,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现象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他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知识和方法来寻求问题的解决策略。当他们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他们可以积极地尝试与生活原型相结合,寻找突破,这样才真正达到了“解决问题”教学“数学化”和“生活化”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朱志仁,徐志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1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