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阶段,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有一定要求,教师应该充分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相关要求,在进行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时,充分发挥生活元素的作用,提高整体数学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261-01
  小学高年级阶段,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应用题解题能力,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应用题的难度,解题就会非常吃力。如果学生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就可能对数学应用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应用题的具体解决技巧,避免此类问题。
  一、提高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应用题一般都是比较实际的问题,锻炼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通常来说,应用题的叙述比较长,内容也比较多,学生在面对这种比较长的题目时很容易失去研究题目的耐心,面对这种情况,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就尤为重要。首先,要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数学应用题中表述的数学语言精准程度都比较高,每句话都有可能是已知条件,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实际做应用题的时候,需要斟酌每句话蕴含的已知条件,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其次,要寻找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许多应用题中的条件并不是直接叙述出来的,是需要学生分析才能够找到的隐含条件,这部分隐含条件往往会对结果有一定限制,或者是对已知条件的补充等,学生如果发现不了其中的隐含条件,得到的结果也一定是错误的。最后,学生需要将题中条件转化为数学语言,为顺利解决问题提供基础。
  例如,“修路队要修一条长180千米的公路,原来每天修6千米。修了15天之后为了加快进度,每天修7.5千米。问修完这条路一共需要多少天?”学生在分析题目时掌握二个关键点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应用题。首先要清楚修路是分两个阶段完成的,再就是要知道题目问的是“一共多少天才可以修完”。第一个阶段用了6天,修了6乘以15,修了90千米。第二个阶段,还剩90千米,每天修7.5千米,90除以7.5,修了12天,两个阶段修路天数相加12+6=18天,因此一共需要18天才可以修完这条路。
  二、学会转变思考角度
  学生在实际解决应用题过程中会发现,许多问题不是通过正常的解题思路就可以解决的,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转变思考角度,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例如,“某大型公司有员工6000人,女性员工占比7/12。企业在进行扩建之后,又招了女工若干人。招工结束之后,女性员工占比3/5。求:在招工期间,女性员工新增了多少人?”此应用题按照小学生的正常思路来考虑,就是求出女性员工的数量,但是学生在解决过程时会发现根据自身的知识范围是无法求出数量的。在发现学生不能根据正常思路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就告诉学生换一个角度考虑应用题,告诉学生男性员工的数量是没有变化的。这时候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先求男性员工的数量6000*(1-7/12)=2500人,在扩招之后,男性员工占比2/5,2500/(2/5)=6250人,6250-6000=250人,这时候就可以确定新增女性员工数量为250人。事实上,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都需要学生转换自身的思考角度,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利用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的复杂程度比较高,题目的中已知条件常常会具备多种属性,这就为数量之间的转换提供了前提。解决这种类型的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就可以使用等量替换的思想来考虑,通俗来讲,就是用一个量替换另一个量,为正确解决应用题提供简便思路。
  总之,在开展高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有许多数学思想都是可行性比较高的。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方法,数形结合也是数学应用题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解题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对相应的应用题解题方法进行整理,并及时教给学生,强化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要多应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理解深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1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