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后进生同享一片蓝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论证了转化后进生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普九;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263-01
  所谓后进生,顾名思义,不光是全班各学科成绩落后的学困生,更是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有不良习气的“问题学生”。如何转化后进生也是教育界同仁们倍感头疼的问题。可以说除了正常的上课传授知识外,对后进生的教育管理是最让教师花费大量精力的事情。如何转化后进生,使教育教学成果能获大面积丰收,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有几点体会:
  一、对后进生多方面了解,你才能多角度地认识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论语》中也有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人往往因为无知,所以狂妄;因为不了解,所以偏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以为自己教学生的时间越长,越能了解学生,越有资格给学生下结论。实际上,时间的累积并不代表了解的加深:其一,教师的工作往往只能探测到学生某一时间段或某一领域的能力,并不是全方位的;其二,基于各种因素,学生往往会约束自已,伪装自己。教师所看到的并不见得是学生真实的状态。其实“差生”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差,多数“差生”仅是某一方面落后。昔日冷眼中的瓦持,讥笑中的牛顿,愚笨的爱迪生,不是都成了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了吗?这还不足以给教师们以警醒吗?我们为什么要早早地下結论,早早地摇头叹息?我们为什么在摸到左边的残腿时,不去摸摸那健全的右腿呢?
  当然,要避免这种偏见和错误,有很多可循的途径:一,除了学习,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去认识学生,去亲近学生。二,除了本人,还可以向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做多方面的了解,争取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三,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和协作。
  完成这种全方位的认识,确实是一件劳心费神的事,但我们应该有一种理智的认识:医治盲人的双眼,给他自我行走的能力,比起不断地纠正和表面的扶持,还是要省心得多!
  二、真诚地关心热爱后进生
  在“问题学生”面前,其实就是永不放弃!有一位校长说得好:“热爱学生的教师是人,热爱差生的教师是神!”爱一个可爱的生命,那是件多么容易的事;难就难在,能爱一个根本不可爱甚至可厌的生命!教育者都知道,只有自己心中有爱,才有拯救他人的能力。古人有句话,说“庸匠误器,器可他求;庸妇误衣,衣可别制;庸师误子弟,子弟可复胚乎?”这庸师误的,可是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一生啊!是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谁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代庸师,可是,在我们的心底,是不是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你对每个学生都无私地爱了么?都心怀仁慈地,彻底地救了么?
  今天的教育,特别是处在中学阶段的教育,很累,很尴尬!因为普九,孩子们虽良莠不齐,却呼啦啦地全都进来了。因为打工族的庞大,自然留守儿童增多,老师们虽不是学生的父母,却做起了几乎是全方位的监护者。所以,教育者们很疲惫,很委屈!但教育毕竟是一种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它铸就的不是一种可以回收的产品,而是一代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的社会成员!只有教师能用他博大的爱,来体验这种忧患,来改变这种忧患,把博爱和忧患融入到对每一个生命切切实实的关注中!
  当然,这并不等于迁就袒护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
  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常常会跌倒。跌倒了,大人便将他扶起来,教他继续走路。一个成长中的学生,难免有过失。有了过失,教师就要进行批评教育。有的教师感情冲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摆出教师的架子,狠狠地训斥一通。我们知道,威慑,以势压人,简单生硬的训斥,只能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刺伤学生的心灵,使教育工作越做越难做。那么,怎样才能使被批评者乐于接受批评而又对批评者没有反感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批评的艺术。
  1.注意批评的场合,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俗话说:“箭伤肉体,话伤灵魂。”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处处从爱护学生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注意批评的场合,爱护学生的自尊,寻找最恰当的批评方式。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去寝室检查就寝情况,发现有两个差生熄灯后,还在议论当天的伙食情况。一个说:“天天吃白豆腐,真难受。”另一个说:“白豆腐好是好,就是煮得太淡。”见到这种情况,是不能大声训斥的,因为这不是训斥的场合,一是影响其他同学休息,再则,这样也会使他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于是,我悄悄走到床边,轻声柔和地问道:“白豆腐多少钱一斤?”这两个学生听出是我的声音,忙缩起头,睡了。遇到类似的情况,如课堂上,集会上,大庭广众面前千万不能大发雷霆,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轻轻地提醒一下,或许要比大声的训斥效果好得多。第二天,我找了这两位同学谈了心,让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善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表示决心改正。后来这两位差生很少破坏纪律,而且学习也很用功。成功转化了。
  2.注意语言艺术,触动心灵深处。
  栽树栽根,教人教心。批评学生时,要注意语言艺术,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记得有一天晚自习,见一个农村来的差生在打瞌睡,我真想大发一通脾气,狠狠地克他一顿。但理智告诉我,那样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于是,我轻轻地摇醒他,很温和地说:“做梦哩,又梦见了你那满头白发的妈妈在昏暗的灯下眯着眼给你这个宝贝儿子赶做布鞋?”一句话,触到了他的心灵深处,使他想起了慈母那被生活重负压弯了的背,想起了慈母那布满皱纹的脸和她那期望的眼神。脸上有了惭愧和悔恨的神情。我知道这句话起到了效果。于是趁热打铁,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谈心,表示相信他一定能把学习搞上去,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让他振作起来。后来这位学生真的进步了,转化了。
  由此可见,教师对差生多一份信任,也是转化“问题学生”的法宝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期待的感情,可以使对方感到一种“被器重”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信心。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它会变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使其奋发向上。问题是,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师们不肯去信任那些不是很可爱的孩子?
  首先,是我们“分数为本,其他靠边”的心理,是我们急功近利的浮躁所致。因为分数,因为考核,我们来不及去慢慢了解,来不及去等待改变。我们只想着多数人的分数,多数人的纪律,甚至怀着嫌弃,怀着厌倦,想要避开他们。而事实是,那些孩子却永远在我们的生活里,用各种方式在影响着每一个身边的人!
  其次,是我们求全责备的心理,是缺少宽容的心胸。鲁迅有句话“主张宽容的人,万物和他接近”。可我们常常责怪批评孩子,常常把学生当作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以我们个人的认知和喜好来评价对待学生。这其实是和发展观相对立的。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合实际的。“差”不是其本质,“怪异”其实蕴藏着个性和潜力。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不能错误地认为“朽木不可雕”而放弃教育。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吧,也许它可以提醒我们减少苛责和惩罚。转化“问题学生”的法宝是——对他们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关爱,注意批评的艺术,多一份信任!
  让后进生与优等生同享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徐保国.《转化“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2]邵守义主编.《演讲与口才》,1987年第一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2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