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杂世界中一块有灵魂的石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彝族音乐剧《博什瓦黑》曾在2017年登上过世界著名的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全剧围绕博什瓦黑为意象,以古老的山石、山风、山泉为灵感,通过串联式展现十余种彝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短一小时中,为观众带来了近距离触摸远古民族生命记忆的审美体验。虽然没有一句白话文的对白,但音乐是可以超越语言和逻辑的。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原创民族音乐剧,去发现和捕捉民族音乐舞蹈的美,挖掘民族文化中亘古不变的普世情感。
关键词:彝族音乐剧;博什瓦黑;非物质文化遺产
当朋友圈都在为“双十一”节刷屏,大家为了凑单和清空购物车用尽了必生的计算能力,蓉城的黑螺小剧场也座无虚席,迎来了原创彝族音乐剧《博什瓦黑》2018年度的第二场演出。选择来看《博什瓦黑》,不仅因为它曾在2017年登上过世界著名的阿维尼翁戏剧节,还想看看世界级的声优有什么不同。博什瓦黑,取自彝语音译,意为岩石上的龙蛇,相传是1200多年前古老的石刻岩画。全剧围绕博什瓦黑为意象,以古老的山石、山风、山泉为灵感,通过串联式展现十余种彝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舞蹈、高腔山歌、求爱对歌、婚嫁祭祀、毕摩诵经等),在短短一小时中,为观众带来了近距离触摸远古民族生命记忆的审美体验。
本剧虽然只是片段式组歌和仪式化呈现,对于人物角色塑造、戏剧化故事铺陈仿佛都是点到为止,但数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的舞蹈(撒荞舞、木鼓舞、木桶舞、月琴舞、批毯舞、出征战舞等)、精美的彝族服饰、演员投入的表演也足以让人赏心悦目,仿佛我们的身体都跟随鼓点和人声得到了延展,长出了“阿凡达”般的精灵触角。雄浑的鼓点与征战的汉子,轻快的竹筒与憧憬爱情的姑娘,毕摩的诵经和轮回之路的眼泪...喧哗的时代,光速的沟通,人们蜷缩在方寸间的屏幕寻找自我,但灯火阑珊外,更广博的天地间,来自山涧、岩石、柴谷堆...的人类悲喜,却渐渐被淡忘,变得模糊和虚幻。
《博什瓦黑》告诉我们,虽然没有一句白话文的对白,甚至连对白都很节制(除了辩婚,是仅有的一处彝语对话段落),但音乐是可以超越语言和逻辑的。毕竟音乐剧,音乐是灵魂,舞蹈是重要的韵律形式。那些被影像装置瓜分的注意力,《博什瓦黑》这样的音乐剧可以找回来。不用闭上眼睛,也可以打开心灵。
从西方的歌剧或轻歌剧演变而来的音乐剧,之所以风靡全球,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主题曲脍炙人心。细数当代音乐剧之TOP3,《猫》《歌剧魅影》《狮子王》等经久不衰原因无一不是如此。在这些殿堂级的作品中,我们会记住“Memory”的忧伤、“Phantom of Opera”的神秘,“Circle of Life”的蓬勃生机,也会想起世界乐坛三股清泉:爱尔兰的恩雅(Enya)纯洁空灵、希腊的雅尼(Yanni)唯美浪漫,日本的喜多郎(Kitaro)禅意神思。音乐剧虽然是舶来品,但音乐剧中的民族文化(以歌舞为代表)中却是我们与世界交流过程中名片背后自信的源泉。少数民族的音乐和舞蹈是我们脚下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盛开的鲜花,我们生长在万花丛中,习以为常它的美,却未曾把它很好地传播出去。
《博什瓦黑》是当今嘈杂世界中一块有灵魂的石头,它象征着民族不灭的信仰和单纯质朴的情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原创民族音乐剧,去发现和捕捉民族音乐舞蹈的美,挖掘民族文化中亘古不变的普世情感,纵使目前音乐剧的故事还不够完满,人物角色也不够丰满,但万事开头难,迈出了第一步,都是值得鼓励和掌声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古老的东西越诱人。自然的原始生命能量、文化中流淌和跃动的灵魂需要被感知、被传递、被创建,方获新生。
作者简介:李姝,女(1984.4-),汉族,四川成都,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文艺。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4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