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格局调整和城乡对农民工“推—拉”力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走向历史舞台。新生代农民工是在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此付出了伟大的贡献和带来了的积极作用。但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对策。
   一、大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人才培养的问题
  人才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拉动经济转型、促进社会交往和完善商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培训层次低且内容和形式单一。虽然目前政府,企业已经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也进行了清晰的定位,但大部分都是照搬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缺少对目标和定位的创新。与此同时,人才培养培训层次的高低对人才培养起到关键性作用,培训内容的质量和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职业规划、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而目前,我国培训层次较低满足不了在返乡创业中的需求,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最终导致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从政府,企业方面而言,专业特性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特性不符合;从新生代农民工方面而言,本身对人才培养认可度不高。
  第二,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满足不了社交需求,降低了归属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月均收入3485元。虽然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学历都集中在中专和高职,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社会经验不足,不愿花时间在工作上、怕辛苦劳累,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增长率较低。虽然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大都有着良好的教育,对自己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职业发展空间有着美好的愿景,而现实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比如:相应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各方面问题是否得到落实,以解决广大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第三,人才培养组织机构和培训基地分散。就我国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而言,具有分布范围分散的特点,组织结构存在管理层次分级不清、部门协调不好和岗位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培训基地存在重复建设、结构不均衡不稳定和现有基地设备陈旧落后,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数量较多,满足不了广大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大多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相似度很高,培训人员又非专业人员,造成了组织机构培训的随意。
   二、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人才培养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
  从国际上看:一方面国际经济情况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比较缓慢,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另一方面国际市场需求增高,对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使用效能要求增加。从国内来看: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国内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开发,经济发展环境“硬约束”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要全面深入推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经济转型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它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们必然要借助互联网产业,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来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发展,以此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和活力。
  (二)社会方面
  “社会网络”这一词是起于德国的一种分析视角,其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从目前的社会现状来看,社会交往还是受到了阻碍。具体情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交往双方趋向于流程式交往,不利于交往雙方范围的扩大。如: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主要和上端的供应商、中端的合作伙伴企业以及下端的客户联系,但是,此种交往方式会导致交往范围的固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固步自封必然会导致破产,甚至失败。其次,交往双方频度方向不一致。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大部分时间的交往仅仅趋向于工作上的交往,真正在生活上交往的频度很低。最后,影响因素的多样化,不利于发展机会的获取和企业的成长。如:职业、语言和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低都影响着社会交往。
  (三)商务方面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民工逐渐转变为80后和90后,由图1可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比例也在大幅增长,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在商务上追求精神和物质的享受,精神享受要求主要体现在服务方面,如:享受人文、文化、敬业精神的服务;物质享受要求主要体现在生活方面,如:吃、穿、住、行。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高要求和高享受,必须要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在商业平台上的消费动机、服务和结构。另一方面,随着4G网络的普及,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工作时间长,难以使用传统的交流方式,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选择4G网络的使用。
   三、互联网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培养有效的对策
  (一)借用经济转型的促进力量,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人才培养的方案
  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创造性人才,要适应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要求,制定出并完善好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政府在经济转型期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培养政策保障。政府作为保障的实施者,需要协调好社会,企业,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企业在经济转型期应不断强化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对于企业而言,经济转型期会带来巨大机遇,而技术的创新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是企业的亮点,企业应不断加大对培养效果的经济投入,制定可行性高和针对性强的培养方案,结合岗位和人才相匹配原理,加强对返乡创业者的技能培训。最后,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应顺应经济转型期的潮流,依据政府和企业提供的保障,改善自己对人才培养的看法。大多新生代农民工都是出身于农民家庭,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较低,仅维持日常生活需要,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在自己经济能力不够的情况下,拒绝进行人才培养。   (二)形成社会交往的有效拉力,确保新生代农民工人才的收入水平和归属感
  扩大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有利于缩小城市与人的距离,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归属感。一方面,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确保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人才的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收入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安全需求的高低,一旦新生代农民工的安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诸多的社会心理矛盾,从而阻碍社交需求的进步和发展,进而使农民工认为缺乏生存价值。因此,进行新生代农民工人才培养时,要注意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保护其不致失业。另一方面,进行社交型人才培养时,应不断提升社会网络的及时性和高效性,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社会和城市的归属感。目前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交往网络,使得交往双方的信息更加及时和高效。而社会交往依赖于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影响着社会交往,可促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而达成高度的一致,最终完善社会交往的制度和优化社会交往的过程。因此,在激发高效的归属感时,要注意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建立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
  (三)结合移动商务的系列举措,丰富和拓宽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和培训基地
  通过手机等无线通信移动设备来进行网上商务活动,是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接入互联网首选的方法,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四号)》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平均每百户拥有手机244.3部,手机上网比重为47.8%,从而提升移动商务的吸引力,使人才培養组织机构多样化,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稳定化。就移动消费商务流程方面而言,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趋向于休闲娱乐;就移动信息商务流程方面而言,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的信息支持设备是手机。因此,在丰富人才培养组织机构时,要注意各司其职,岗位与人才设置合理化;在拓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时,一方面应统筹规划,增加投入,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应改革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基地建设方式。除此之外,在移动商务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还应具有鉴别合作机制真伪、判断优惠政策真假等能力,也要加强移动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商务信息执法队伍建设,还应加强其在互联网信息商务支付系统的安全保障。(作者单位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7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课题(湘教通〔2017〕205号803)“互联网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以湖南省湘潭县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指导老师:李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5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