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九年级化学分上下两册,共12个单元,而这12个单元的内容要在10个月的时间内学习完,时间紧、任务重。作为起始学科,学生既对其感到好奇、陌生,又有些担心,担心自己能否学好化学。与其它科目相比,化学知识点多,并且比较零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初学者不易将其归纳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把握住重点。
  关键词:化学 教师 化学知识点 记忆方法
  教学中,教师经常有了这样的困惑:有的知识点再三重复、强调,学生依然出错不断;化合价、方程式等记了忘,忘了记,多次重复,该用的关键时候,学生仍然会掉链子;实验现象张冠李戴,混淆不清,让人哭笑不得。
  现代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记忆的过程,是外界信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向大脑中传输的时候,信息会在神经通道上作为一种化学印记显现出来。如果这种印记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反复刺激太少或一次刺激太弱,这些印记会随之消失,瞬间记忆就不能转化为长久记忆。
  教师如何反复刺激学生,或一次强刺激,将知识的瞬间记忆转化成长久记忆呢?
  1.直观刺激有助于记忆
  科学实验证明,直观刺激是有助于记忆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就是运用直观刺激的方法教学。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不断幫助学生建立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物理性质与实验现象、反应原理(即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联系,三位一体,理论联系实际,学会推理,发展逻辑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实验现象、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方程式。
  例如:碳酸钙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液体变浑浊的物质就是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在读方程式时,强调出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既能让学生联想到实验现象(变浑浊),又能注意到方程式中的沉淀符号,还能巩固碳酸钙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溶于水)。
  再比如,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用铝和硫酸铜溶液、铜和硝酸银溶液探究铝、铜、银的活动性顺序。笔者将该实验由试管中完成改到培养皿完成,并将培养皿放到实物投影上放大画面。学生能清楚观察到铝片表面析出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铜片表面有灰黑色或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学生观察现象的同时,将物质的颜色变化与反应物、生成物联系起来,完成化学方程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类反应的理解,使其能比较容易地记住原理,还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在考试中利用反应规律推测未见过的反应现象。
  2.对知识的不断应用有助于熟练记忆
  很多学生在做作业和练习时,卷面非常干净,除了答案,什么也没有。表面上看这种作业赏析悦目,但实际上,学生仅仅是完成了这些习题,而没有达到利用习题巩固知识的目的。
  笔者找了部分学生统一认识后,开始实验。实验中要求这部分学生在做作业时,有意识地标注知识点,写出题目中所涉及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刚开始,这部分学生感到很困难,完成化学作业所用时间比以前长。但随着学生的坚持,半个月后,效果逐渐开始显现:他们感觉写方程式越来越简单,而且方程式的出现,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题意、明确考查点、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并且这种做法,让方程式在各种情境中反复出现,反复刺激,反复记忆,容易形成长久记忆。
  3.改变演示实验顺序,增加思维含量,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刺激”,形成长久记忆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的功能,多为验证性实验,将实验的操作、顺序等略做改变,将其变为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参与,从而印象深刻。
  比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将教材中的一个稀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改为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一:在1号试管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一定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此时提问:该实验能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不反应吗?
  学生依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的经验,认为不能武断地认为二者不反应,并提出可以借助酸碱指示剂——酚酞溶液再进行实验。
  实验二:在2号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加1滴酚酞溶液,酚酞变红。在加入稀盐酸前,先请学生分情况预测现象,学生提出:如果二者反应,溶液会变成无色;如果二者不反应,则溶液始终为红色。
  在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并说明理由后,向2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学生观察到溶液变为无色,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根据2号试管中的变化,进一步提问: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了吗?学生认真思考后发现,酚酞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均为无色,所以倒入稀盐酸溶液变为无色时,有两种情况,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或稀盐酸过量。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向两个方向探究:1、如何操作能保证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2、可以设计哪些实验证明稀盐酸是否过量。
  学生交流讨论后,发现可以少量多次加入稀盐酸,保证二者恰好完全反应,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不谋而合;利用酸的通性,可以选择能与酸反应且有明显现象的物质来检验2号试管中稀盐酸是否过量。
  实验过程中,穿插中和反应实质的教学,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不仅对该知识点印象深刻,而且体验了成功,激发了学习兴趣。
  4.可用图表记忆、对比记忆、、数字记忆、规律记忆、浓缩记忆、联想记忆等方法,把枯燥的化学知识趣味化,帮助学生记得清、记得牢。
  比如,将常见元素化合价归纳总结编成口诀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谐音记忆。
  5.要注意将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
  化学知识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而实质上很多知识有内在的联系,要善于分析对比,综合归纳,寻找各种内在的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特殊性;通过比较,确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把这些事物联合为一组进行概括,把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率。
  另外,记忆的敌人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并用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根据这个记忆和遗忘规律,学生要做到及时复习、强化记忆、因为重复是记忆之母。
  最后,良好的心理状态,乐观镇静的情绪使人思维活跃,可以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而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忧郁惶惑,会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水平,影响记忆的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8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