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生活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高校中和大学生距离最近的老师,在高校辅导员熟悉的视角下,当代大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并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特群体,对这一群体开展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化的生活教育,既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的应然之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视角 当代大学生 生活教育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对高校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开展生活教育是辅导员重要的工作职责,但面对当代大学生日益显著的一些特点,传统的生活指导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更为科学系统化的生活教育成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问题。[1]
一、针对大学生的传统的生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生活教育理念落后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从这个角度出发,一切教育都应该是从生活出发,源于生活的。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传统的狭义理解应该是被称为“生活指导”更为确切,其具体内容涉及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做好学生的生活服务工作,解答学生各种生活问题等等。高校辅导员从事这种类型的工作更多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年纪越大的辅导员经验越丰富,但也越容易被学生当成“生活保姆”。坦率的讲,这个群体面对学生生活中涉及的重大问题,并没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和进行科学系统化的思考,而各种繁杂和琐碎的行政工作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寄希望于课堂教学能对学生生活有更好的指导,却又发现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长期以来脱离社会生活,注重理论灌输,导致学生对相关课程学习热情低下,甚至抗拒。[2]
2.大学生生活教育的具体方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化
在如何对大学生开展生活教育方面,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是零散的,针对个人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介入,比如学生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网络游戏沉迷导致的学业压力等等,最极端是学生因为种种生活问题的累加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这时候辅导员就有更为深切的感受如果能有主动的,全面的,针对全员的科学系统的生活教育,至少会大大降低发生类似事件的风险,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当然,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类似课程的设置中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为必修课,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增补为公选课等。但这样的设置远远没有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更何况此类课程本身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产生的实际效果也有限。尤其,在高校辅导员深入把握了当代大学生呈现的新的特点后,期盼建立新的生活教育体系的呼声就更高了。[3]
二、当代大学生的一些显著特点呼唤新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面对接受教育的对象发生的变化。生活教育应当也只能随之而变。
1.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缺乏换位思考能力。这一特点一方面会造成人际关系的更多困扰,另一方面会要求大学生生活教育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应当将更多的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成果吸纳其中,开展更有说服力的人际关系教育。
2.当代大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强,动手能力相对弱。学生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路奔跑,已经习惯了在试卷上反映自己的优秀,对现实生活知之甚少。大学以前,甚至很多家长只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其他一切父母包办。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大学生生活能力低下,进入大学会引起严重的适应不良,进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生活教育更要克服生活与教育的割裂,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甚至其理论就是要唤起相应的实践的,否则就会让自己的教育目标落空。
3.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这一特点催生大学生生活教育具體实施途径一定要充分重视网络,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来更好的影响大学生。另一方面,又要警惕网络的过度影响,毕竟真实生活和网络世界存在巨大差异。
4.当代大学生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增强。针对这样的一个趋势,大学生生活教育会是很好的“解毒剂”。生活会教会大家:“务实”和 “务虚”同样重要,“穷得只剩下钱了”也并非完满的人生境界。
三、在创新中迎来新时期的大学生生活教育
正如前所述,传统的大学生生活教育已经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严重脱节,我们需要创新大学生生活教育,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梳理。
1.革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让教育回归生活。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一定要回归到生活,求真务实,避免“假、大、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拉回“两课”课堂,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
2.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生活教育体系
(1)更加注重“人本教育”,那么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应避免过于理想化,把人当人来培养,而不是当“神”来要求;在教育内容上一定要取材于生活,寻求具体化,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相关课程内容和讲授方法比如“幸福课”; 授课方式多样化,才能更具吸引力,尤其需要强调的是重视实践和体验。
(2)课程体系的全面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活化、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实用化,辅之以和生活中重大议题相关的讲座和交流会;课程评价机制生活化,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考试成绩的优秀,更是在生活中接受了相关教育的学生就是一位心理健康,勇敢乐观面对生活的人。[4]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在这个生活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大学生生活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时时的审视中焕发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的根本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2]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
[3]韩志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探析,学工视窗,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476).
[4]司甜,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9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