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视角探究当代大学生学习兴趣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以当代大学生学习兴趣现状为依据,结合实际分析了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并提出了在大学教学环节中如何通过“找”“推”“引”等多种手段,激发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2.083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热情,甚至个别学生还有厌学情绪。对此,笔者对我校2016级193名本科学生和2018级145名专升本科学生(共338人)的学习兴趣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如表1所示),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是兴趣不大的占到了63.4%,对自己专业很感兴趣的仅占10.2%。
  人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天生的,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会为了自己感到新奇的事物用身体的各个器官去感受、体会;他会为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不顾大人的呵斥不断地去尝试;他会为了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而要求大人反复地讲十遍、二十遍……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的这种学习欲望减弱了、甚至消失了。那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哪儿”了呢?
   1 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
   1.1 对大学学习心理准备不足
  目前由于高考制度的严酷性和高淘汰率,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都经过了艰苦努力的学习,但学习的目的性强、目标单一的局限性也相当明显,使得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对大学生活期望过高或是不切实际。而学生家长与老师们也常常以“考上大学就轻松了”、“现在的苦是为了将来的甜”等话语来激励安慰学习重压下的学生,却忽视了大学学习同样具有困难与挑战,甚至丝毫不比高中阶段轻松的事实。这样一来,使大学生刚入学时盲目乐观,错误的预判了大学学习的困难程度,导致面对依然繁重和紧张学习、考试等诸多压力时,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甚至于自暴自弃,学习兴趣严重缺失。
   1.2 人生目标不明確
  很多学生长期以来以高考作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于是,在考上大学之后,由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高校学习又强调自主性,学习时间相对宽松,学生感觉一下子没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于是便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认为到了大学就可以好好地享乐了。
   1.3 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心理特征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有一项著名的理论,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发生以后,如果得到了正强化,那么这种行为的后继发生率就会增加;如果得到的是惩罚,那么这种行为的后继发生率就会降低。由这个理论可以推论:如果一个人学习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是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感兴趣的,那么他获得成功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喜悦就颇为容易,而他获得的成就感和价值观又能促进其更投入的去学习和工作;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学习、事业都不是自己擅长和适合的,那么他获得成功的难度也相当较大,他也难以从这收获乐趣,久而久之,就会对所学、所做更加缺乏兴趣。
  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在入学前对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方面缺乏全面准确的判断,更不知道在选择专业时,还应当考虑专业内容是否符合自身的心理特征。调查发现(如表2所示):88.7%的学生在选择志愿时对专业很少了解。简单盲目或是听从家长的意见选择专业,导致部分学生入学后才发现,所填报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特点、能力优势相去甚远,从源头上就丧失了学习兴趣,学习过程更是事半功倍,难以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与价值。
   1.4 课程设置不科学
  有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合理也是造成大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之一。比如在大一时,学校便给学生囤积了大量较为难理解的课程(如需要大量专业知识的课程),这些课程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可能会对自己的专业及今后的学习产生恐惧和畏难情绪。
   1.5 学习目标偏差
  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把考取“研究生”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可以暂时躲避就业的压力。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人才市场的饱和,学历层次的逐年提高,研究生已不再少见,甚至在人才竞争中也不再具备鲜明的优势。致使许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看到这种状况后也开始对他们之前认定好的出路——“考研”丧失了信心。于是,学习没有了目标,成绩得过且过,又何谈学习兴趣呢。
   1.6 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教学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中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往往看重的是科研成绩与成果,这也导致了教师不重视教学效果或是忽视教学实践的现象。比如在教师都很重视的职称评审中,评价的标准主要是科研成果的数量、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课题的申报情况等,而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却忽略不计或是一笔带过。虽然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加入了教学成绩评定,但是评定教学成绩的因素本身并不健全,仍然不能完全、客观、公正地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投入和教学效果;而且在整个评价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教学成绩似乎成了科研基础上的一个附加参考值,对于那些致力于教学研究、潜心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型教师而言,要想找到生存的空间似乎还有些困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2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
  学习兴趣的形成、培养与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的影响以及学生本人有意识的自我培养都有关系。本文重点从大学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找”“推”“引”等多种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将学员的学习兴趣“找”回来
  (1)开展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熟悉所学专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动机触发的,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因此,在入学之初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新的学习动机。   一方面,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專门针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为新生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帮助新生认识自己,认识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认识学习的目标并非“考研”,认识大学学习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缩短“迷惘期”。
  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热爱所学专业,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专业。我校长期实行的“新生讲座”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但是,这种对专业的认识很粗略,甚至许多名词都是第一次听说,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因此,在后续的学习当中,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都应当是对专业介绍的一个深化和细化,介绍该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头脑中的专业脉络图不断清晰。
  (2)加强专业选择指导,改革专业选择制度。专业的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素质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在招生时可以加入职业、专业倾向测量与指导,根据学生已有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因素,确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就可以减少学生专业选择时的盲目性。然后,在入学一年后,在大专业方向的范围内,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小范围调整。这样,就可以减少因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心理特征而导致的学习兴趣缺失现象。
  (3)科学设置课程。在大一第一学期设置诸如大学生生涯规划、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认识自己和未来规划的课程,以及计算机应用之类的专业入门课程,可以让大学生尽快找到和建立自己的兴趣。
   2.2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出来
  (1)在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的基础上,严格实行“淘汰制”。要勇于打破人际关系,勇于动“真格”,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定》,不合格者该退学或留级处理的,绝不手软;完善《教学管理规定》,对于以“公差勤务”为借口影响正常学习活动的情况及人员进行相应处理,增加学生学习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2)完善奖励机制,建立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方面,尝试设立“第二学士学位”,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早日取得毕业学分,提前毕业,或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另一方面,尝试建立毕业就业“选优”政策,通过综合测评考量(目前已有部分院校采用计算机实现并得到实践验证),选拔少数思想政治好、品学兼优的优秀应届毕业生推荐到合作单位就业或进行双向选择,这种政策必将直接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重视大学教学,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过来
  (1)完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改革仅以科研成果为衡量标准的现行体制。可以对教师的类型进行合理区分,分为科研型与教学型等不同类型的教师岗位,建立起能够科学、合理地衡量教学投入和教学效果的指标体系,将教学和科研放在平等的体系中进行衡量,从而建立起真正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职称评价体制,将大学的“指挥棒”重新指挥教学。
  (2)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人品、价值观,甚至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心理素质、情绪性格的培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喜欢上教师,进而就会带着愉快的情绪上课,兴趣往往就是伴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和发展的。
  (3)培养学生的探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知欲,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障立疑等教学手段,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4)多样化课堂教学,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在传统的学习教育中,教师往往会渲染学习的困难性与艰苦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却忽略了对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的宣传,使学生无法体会学习本身的快乐。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丰富资源,采取直观式、竞赛式、讨论式、故事式、表演式等多种非常规的教学方法,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3 结束语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促进学习;同时,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又是学习的结果。作为一名高校教育者,我们应当珍视每个学生天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精心呵护每个充满好奇的心,使一个个崇高而伟大的理想从兴趣开始,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 [美]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任晓,建山.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教文汇,2010,(5).
  [3]赵宏.浅谈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2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