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业的新旧动能转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旧动能转换问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点要求内容,山东作为试点省份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更加迫切,绿色施工应运而生,装配式建筑产业,以它新潮的“绿色工艺”成为现代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绿色施工;装配式建筑;BIM技术
1 引言
众所周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问题是十九大报告中重点要求内容,山东省为此也做了大量工作,要求依照《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求,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及东营市相关政策要求,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已上升成为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此时建筑新概念——绿色施工应运而生,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这也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如今,正有一个朝阳产业——装配式建筑产业,以它新潮的“绿色工艺”成为现代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新方向。装配式建筑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正在成为建筑产业新动能的“增长点”。
装配式建筑比起传统建筑体系具有节能、节材、环保、安全、工期、工程质量的巨大优势,实现了建筑材料的工厂化生产,将农民工转变成产业工人,是建筑行业摆脱低效率、高消耗的粗放建造模式,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素质、创新管理模式的内涵式、集约式发展道路的必然。
2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流程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流程主要分成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工程三部分。基础工程部分与装饰装修部分与现浇式建筑大体相同,主体结构部分的工艺流程包括:构配件工厂化预制、运输、吊装;构件支撑固定;钢筋连接、套筒灌浆;后浇部位钢筋绑扎、支模、预埋件安装;后浇部位混凝土浇筑、养护;直至顶层。因此,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是预制装配式建筑质量问题的重要环节。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作为施工的重要环节,针对这一重要环节,首先要是技术能力的提升,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施工,严把质量关,确保生产的每个构件达到质量要求,针对装配式建筑研究新的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方法,加强装配式建筑方面的技术研究,建立自身相应的标准体系。
其次要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由于装配式施工方式及管理方法的变化,针对质量、进度、安全、成本控制方面,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建立高素质的装配式施工队伍,以开展装配式建筑的工程建设工作。
然后应做好与相应设计单位、构配件生产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强强联合,形成一个产业技术联盟。
3 装配式建筑具有以下优点:
(1)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2)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车间生产加工完成,构件种类主要有: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阳台,空调板,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而运到现场就可以直接进行安装,可以说是既方便,又快捷,在争分多秒抢工期的建筑领域,尤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3)构件在工厂进行标准化生产,质量比在现场生产更有保证,更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4)现场大量的装配作业,比原始现浇作业大大减少,有利于环保;(5)采用建筑、裝修一体化设计、施工,理想状态是装修可随主体施工同步进行;(6)设计的标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构件越标准,生产效率越高,相应的构件成本就会下降,配合工厂的数字化管理,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会越来越高;(7)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
4 装配式建筑存在以下缺点
4.1 要求放线准确,标高测量精确
由于工厂化的生产,使得预制构件的尺寸已经定死,如果放线时尺寸偏小,将使预制构件安装不下去,如果放线时尺寸偏大,则构件又会造成拼缝偏大的现象。同时,在现场施工时,剪力墙的标高也要控制好,不然将会造成叠合板安装不平整或是纵算将叠合板安平了,也会造成板与剪力墙间有条较大的缝,又要重新支模,反而更麻烦了。
4.2 对预留孔洞位置精度要求较高
装配式建筑由于为混凝土结构,要求在预留预埋时,尺寸、位置尽量精确,否则要重新开槽、开洞,增加施工难度,甚至影响结构。
尽管是工厂化生产,预制构件也可能有一定的尺寸偏差,同时由于现场施工时的人为误差,有时拼装时产生缝隙过大或不均匀的现象。
5 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的降低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缺点,提高施工精度及效率。
5.1 降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误差
设计人员可以利用BIM技术对装配式建筑结构和预制构件进行精细化设计,减少装配式建筑在施工阶段容易出现的装配偏差问题。借助BIM技术,对预制构件的几何尺寸及内部钢筋直径、间距、钢筋保护层厚度等重要参数进行精准设计、定位。在BIM模型的三维视图中,设计人员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待拼装预制构件之间的契合度,并可以利用BIM技术的碰撞检测功能,细致分析预制构件结构连接点的可靠性,排除预制构件之间的装配冲突,从而避免由于设计粗糙而影响到预制构件的安装定位,减少由于设计误差带来的工期延误和材料资源的浪费。
5.2 优化整合预制构件的生产流程
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生产阶段是装配式建筑生产周期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连接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预制构件生产中所需加工信息的准确性,预制构件生产厂家可以从装配式建筑BIM模型中直接调取预制构件的几何尺寸信息,制定相应的构件生产计划,并在预制构件生产的同时,向施工单位传递构件的生产进度信息。
5.3 改善施工现场预制构件库存和现场管理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对预制构件进行分类生产、储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容易出现差错。利用BIM技术结合RFID技术,通过在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嵌入含有安装部位及用途信息等构件信息的RFID芯片,存储验收人员及物流配送人员可以直接读取构件的相关信息,实现电子信息的自动对照,减少在传统的人工验收和物流模式下出现的验收数量偏差、构件堆放位置偏差、出库记录不准确等问题的发生,可以明显的节约时间和成本。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施工人员利用RFID技术直接调出预制构件的相关信息,对此构件的安装位置等必要项目进行检验,提高预制构件安装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安装效率。
5.4 施工现场管理效率
装配式建筑吊装工艺复杂、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施工安全保证措施要求高,在施工开始之前,施工单位可以利用BIM技术进行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模拟和仿真,模拟现场预制构件吊装及施工过程,对施工流程进行优化;也可以模拟施工现场安全突发事件,完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预案,排除安全隐患,从而避免和减少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利用BIM技术还可以对施工现场的场地布置和车辆开行路线进行优化,减少预制构件、材料场地内二次搬运,提高垂直运输机械的吊装效率,加快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进度。
6 结束语
最后,我们要加强信息技术建设,做好创新工作,对于传统的建筑企业顺应时势,及时掌握并运用新的信息工具和技术,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管理效率,做好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方能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齐宝库.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与防范措施[J].建筑经济,2016(5):28.
[2] 白庶.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建筑经济,2015(11):107~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9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