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要从核心素养教育发展入手,借助生活化教育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主动运用生活化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实现生物教学目标。基于此,针对核心素养发展下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其实就是从日常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的经验与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借助生活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延伸。所以在教育中教师要做好研究工作,确保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来说,其实就是从生命的角度出发,掌握生物的多样性特点,确保人能够形成自然与逻辑性较强的观念,主动对生命的发展规律进行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所在,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好生物学中的矛盾问题,并结合所学到的规律来进行观察,解决存在的问题。在高考改革的不断发展下,要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教师也要主动运用生活化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现对课程的改变。只有确保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才能实现高中生物教学价值,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1]。
二、核心素养下做好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一)保证教育目标的准确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想要落实生活化教学内容,要从确定好教育目标入手,以此来保证教育方向的准确性。可以说生活课程教学目标所关注的就是教学的重点、材料、设计以及实施等方面,所以要从保证教育目标准确性入手,确保教育的有序开展。教师也要清楚认识到教育目标对开展课堂教学的意义,避免出现迷失教学方向等问题。因此在教育中要从新课改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来进行教育,做好综合化研究工作,确保目标的清晰性。如学生在学习“血糖调节”这一内容时,要从目标出发,以调节平衡血糖为主,做好胰岛素与调节血糖平衡关系的分析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从开展教学情境入手,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中针对糖尿病的危害与防治等进行研究,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来实现思维的发展与延伸。只有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2]。
(二)做好材料的选择
在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中,要从教学过程与背景等方面出发,做好设计工作,教师也要确保学生思维上的合理性,加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如学生在学习“反射弧的结构”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从青蛙跳与人的膝跳反应上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从而确保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所在。如在选修类内容中存在许多的制作原理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通过生活现象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选择
只有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坚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以此來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确保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如学生在学习“叶绿素的色素提取”这一知识时,就可以从实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给学生准备相关的器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随着实验教学的不断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理性思维,同时也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3]。
(四)运用好教学评价
借助准确的教学评价,能够展现出核心素养的重点,同时也可以将生活化教学落到实际中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实际与科学发展出发,运用好评价内容。通过提升问题的结构性与灵活性,展现出教育评价的重点,从而突出评价的优势。所以,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从提升戏剧性与趣味性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然后教师就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理解好生物学核心概念知识,找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有效设计与调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从知识与原理出发,运用好有效的教育内容,确保教育的有效开展。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丰富生物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好生物知识,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英水,陈欣.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J].理科考试研究,2017(9):62-64.
[2]操明权.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7(3):34-35.
[3]许俊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析[J].新课程(下),2017(11):206.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0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