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帮助学生感悟体验文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有些老师可能会怪孩子怎么不知如何感受丰富的情感、怎么不知如何欣赏美丽的景色?细细想来,有时我想,我们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了吗? 学生得到帮助了吗? 埋怨或责怪,其实是最消极的。
  【关键词】朗读;积淀;想象;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258-01
  在小學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常常发现学生的感悟,与我们所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 每当此刻,疑惑之际,我们不禁感慨,学生如何才能领会感悟出道理、情感? 学生怎么才能欣赏优美的景色? … … 有些老师可能会怪孩子怎么不知如何感受丰富的情感、怎么不知如何欣赏美丽的景色?有时我想,我们真正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了吗? 学生得到帮助了吗? 埋怨或责怪,其实是最消极的。此时,我们最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及时引导,让学生的感悟结合个体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情感积累与体验,找准感悟的切入点,帮助学生达到感悟,深刻体验文本的教学目的。
  一、朗读——以声传情,把情感冲动引发出来
  怎样能准确地传情会意,体会出文章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因素?怎样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有感情的朗读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有效途径。老师指导学生读文章,做到要有气势、韵味,甚至于技巧,理解文章的情感,也就真切了。
  《桂林山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何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奇妙与瑰丽,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 配乐朗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各种方法,都可以尽情地让学生去美美地读,何愁学生感受不到、体会不出?欣赏一些图片,教师范读,带生入景,用有感情的范读创设情境,步步激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学生更愿意去体会。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整篇课文,我设计每个环节以读为主,引领学生在读中品悟语言,认识文本的表现形式,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从而实现言意兼得。
  二、积淀——领悟情感、水到渠成
  语文教材,都是作者经过精雕细琢而来,其内容文美意深、构思独特,然而学生与他们之间毕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我们难道期望学生一下子就能透彻地领悟到文章的韵味和内涵?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当他们对文章情感有所感动,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再如《观潮》,描写钱塘潮涌来时“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我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教师如果能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马上停下来范读,再多加练习,和学生一起把这个难关闯过。此外,也并不是老师读的才称之为标准的范读,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通过他们的范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三、想象——让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
  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结实、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看来,认真地朗读文章,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还能提高想象、联想能力。所以入情入境的朗读,还可以根据文章所描绘非常动人、内容丰富的景色描写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就是运用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加深学生的朗读体会。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子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两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还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让学生融入进了诗人所描画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在朗读诗句时,自然就可以读出感情,读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体验——让自身体会融入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立意积极,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他们或热爱祖国,或热爱生活,或机智勇敢,或勇于献身,这些都让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会做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或讲,或读,或演,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时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快乐、共担痛苦,将他人的感情移植与自己的心中,引发情感的转化。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英勇斗争的故事,文中主人公机智勇敢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怎样才能感染到学生?学生现在除了从电影、电视、书籍、画报中了解到战争,其他一无感性认识。怎么办呢? 演演课本剧。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分组,通读全文,反复揣摩伯诺德夫人及两个孩子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学生在表演时,德军的凶狠、伯诺德夫人的镇定,杰克的从容、杰奎琳的机智可爱,能表现出来了。 学生由“演戏”到“体验”,设身处地去理解了杰克、杰奎琳他么当时的危险处境、心情和内心活动,他们面对凶残的敌人,体验到了在危急关头的紧张与不安,更体验到了人物的机智与勇敢。
  儿童的内心世界情感丰富,情感体验细腻,思维方式较为独特,只要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及时引导,让学生的感悟结合个体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情感积累与体验,找准切入口,帮助学生达到感悟,深刻体验文本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2]2017版《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2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