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音乐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218-01
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在敦学活动中,情感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技趣一体,体验情感;运用媒体,培养情感;示范导学,深化情感;审美创造,表现情感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情感优化教学的策略。
一、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位音乐家说过:“音乐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是情感 教育。”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但是在我们现行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过分地关注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的达成,忽视情感目标要求。教学形式方法上,也正是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中说的:“重教师的讲解,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为引导教师走出音乐教育的误区,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使音乐真正成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精神的提升和整体素质提高,需要我们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地结合。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成为智慧。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就没有了艺术。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正如黑格尔所说:“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在赏心悦目的观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在音乐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注重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音乐情感教育就是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情优教应遵循的原则:
1.乐情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乐情原则旨在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因为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内驱力。
2.冶情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冶情原则旨在强调,教学在培养学生认知素质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学生的情感素质的发展获得教学目标上的规定。
3.融情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师生人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交融。融情原则指在强调,要为学生学习创设融洽的师生人际情感关系。
三、音乐情感教学的策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人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应当作为目标和旨归。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的思维中,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 地位。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 和情景,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可歌可泣的形象来激发学生 的情感。
也可借助语言,创设情境,达到“以言赏心”。任何作品都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来传播给学生的。优美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感染力,是维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凝聚剂。当教师用生动、悦耳的语言,情真意切的语感,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解时,就能把作品解释得引人入胜;当教师用动听、悦耳的歌声进行歌唱时,必定“字正腔圆”,使学生动之以情,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2.技趣一体,体验情感。
兴趣是调动学生的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技能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技趣相生,从而达到“以悦助情、以趣激情”的目的。
如在学习音的高低与强弱等知识时,教师可采用游戲的方式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声音,感受音响,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教师先出示一个大钟和一一个小钟,让学生分别聆听和模仿它们的声音,而后启发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声音与它们相似?谁发的声音高?接着让一名学生敲击钢琴上的某个键来模仿大钟和小钟,让大家思考分别是哪一边的键更形象?最后进行游戏活动。
第二步:加大难度,让学生根据音乐又高又弱、又高又强、又低又强、又低又弱等变化做出体态反应。
第三步:聆听几首描绘不同形象的乐曲,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
通过这一连串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声音造成的不同的心理体验,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领悟。这不仅使原本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并得到巩固,而且达到了音乐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发展的目的。 3.借用媒体,培养情感。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乐曲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愉悦学生心理,开发学生情感世界,诱发学生强烈的欣赏欲望,能培养良好的欣赏能力,提高欣赏效率。如欣赏《欢乐颂》一曲,为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理解、体会,我在未揭题前,先放一段《月光曲》的片段。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栩栩如生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言描述:“现在我们听到的乐曲是一首由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呜曲《月光曲》。关于它的创作,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贝多芬虽然平时极少说话,但他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用心灵谱写了无数伟大的作品。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欢乐颂》是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四乐章中最精华的部分。”教师的介绍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的探究心理,从而造成悬念,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造成一种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结果的心理效应。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发的兴趣就及时地被诱导到倾听乐曲上来了。
4.示范导学,深化情感。
教师应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采用体验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兴趣诱发式、自然渗透式,听唱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形成艺术的审美施教力。同时,老师要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 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送出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感和启发。
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色》,教师可利用课件,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学生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旁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之中:轻美的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箫声迎来了一弯新月,柔风吹,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好一幅妩媚秀丽的诗画……使学生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产生美感,随后教师演奏音乐主题。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唤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真正达到了音乐教学中“以情传情、以情冶心、以情育人”的目的。
5.审美创造,表现情感。
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有时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唱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引导沉重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如在欣赏二胡独奏《赛马》这一乐曲时,教师可在引导学生体会内蒙古人民赛马的场景,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分析完乐曲的表现形式和民族特色后,带领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用体态表现乐曲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扮演角色是学生有的当演员、有的当牧民、有的当骑手……,完全陶醉在赛马盛会时的那种热闹而欢乐的场景中。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悄感体验,学生精神得到充实,视野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
通过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2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