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课堂教学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最近发展区是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程度,“最近”是基点,“发展”是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布置梯度分明的差异化学习任务,积极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在水平,突破其现有发展区达到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跨进下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
  【关键词】 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实施途径
  【作者简介】 朱福文,中学正高级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最近发展区’理论视角下普通高中差异化教育研究与实践”(DHA140326)
  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经过努力后所能够达到的较高一层的智能发展区,即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程度,亦称“教学的最佳期”。“最近”是基点,“发展”是目标。现有发展水平是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潜在发展水平是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需要在教师引导干预下、学生集体的协作中,通过个体的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智力水准,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不断重构,促进学生智力水平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实现螺旋式上升,将学生的潜在水平引向更高水平,从而达到实施课堂差异教学的目标。
  一、把脉学生思维起点,精准识别最近发展区
  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也各异,因此最近发展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想落实高效的差异化教学,教师就必须全面研究教情、学情,熟悉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水平,精准识别属于学生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1正确理解“最近”的含义
  “最近”是学生的原有基础。那么,学生的原有的基础是学生在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前的基础,还是在课堂中学生独立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所形成的现有发展水平之后的基础?显然,这里指的是后者。“最近”两个字充分证明,现有的发展水平不仅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这个水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确切的值,需要教师持续、适时地加以分析、研究、推测甚至测试等。
  2正确分析学生的“瞬时” 学情
  在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撑下的学情,不仅包括课堂教学实施之前的学情,还包括让学生先学之后或潜在发展水平激发中的学情。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方式,同时又要关注定式思维给学生带来的、可能与正确概念大相径庭的“相异构想”。 教师若能及时引导学生辨析这些“相异构想”,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它们,这样的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而学生存在的这些原有看法及定式思维便是学情,且学情在不断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持续对学生的“瞬时”学情加以认真分析,才能精准把握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从而为突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好层次性的教学准备。
  3学生发展应具有的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是指教师全面掌握现有学情及教材,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依据学生个体差异,科学地确定不同层次的、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经学生努力就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这个最近发展区,既要符合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体力、智力、情感、道德、个性和能力,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要让学生在教师期望高度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中,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不断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让教师的教学更具有发展价值。
  二、精心设计课堂,创设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
  1情境铺垫,引入最近发展区
  好的情境铺垫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而巧妙的情境设计更为课堂增色添彩。情境铺垫是指将抽象知识点组合而成的问题放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让理论问题具体化。这样,学生会不自觉地进行问题探究,发展性思维也就自然而然發生了。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外显的、具体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虚拟的场景,还可以是内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储备。情境创设要坚持信息量与趣味性并存,挑战性与连环性相扣,积极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掌握新知,让文本化的“静态”数学课堂变成生动化的“动态”探究平台。
  【教学片段1】
  在讲授“椭圆”的定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情境主动探究椭圆的概念。在课前5分钟,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板、细绳和图钉,预习课本,并学画椭圆图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图过程,初步总结椭圆的概念:在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椭圆。教师顺势设置实验情境。
  ① 绳长不变,任意改变图钉的距离,画出的椭圆形状有何变化?
  ② 若两个图钉的距离等于绳长,画出的椭圆形状有何变化?
  ③ 若两个图钉重合,画出的椭圆形状有何变化?
  ④ 若两个图钉固定,绳长能否小于两个图钉的间距?
  通过以上实验情境验证,学生不仅在实验中认识了椭圆形成的条件,而且对椭圆的概念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师通过不断变换实验条件,为学生的持续思维力、想象力提供“垫脚石”,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概念的严谨性,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问题在实验中不断出现,需要辨析和验证,充分利用了最近发展区原理,使整个探究过程流畅自然[2]。
  2提问疑问,贴近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既是学生认知的发展区,又是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多角度递进式设问,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顺利迈入最近发展区,获得新发展。
  【教学片段2】
  教师提出问题:“已知圆台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5dm、8dm,高为6dm,一只小飞虫从圆台轴截面对角线一端[WTBX]A点爬到另一端B点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沿过点A的一条母线剪开得到圆台的侧面展开图后,不难求出最短路程就是圆台侧面展开图中线段AB的[WTBZ]长度。教师趁热打铁,将例题一题多变,提出以下问题。   ① 探索问题解决方案时,为什么要将圆台侧面展开?
  ② 若把圆台变为底面半径和高均为6dm的圆柱,最短路程是多少?
  ③ 在②的条件下,[WTBX]如果将B点移到A点的正上方,你能找到最短路线吗?
  ④ 在②的条件下,若从A点绕圆柱表面一周建一悬梯到达B点,悬梯的最短长度是多少?
  ⑤ 在④中为减小悬梯坡度,由A点需绕圆柱两周到达B点,则悬梯的最短长度又是多少?如果A点绕圆柱三周、四周呢?……[WTBZ]
  以上问题以题组的形式不断地被层递拔高,学生要想顺利作答,需要进行合理分类比较,有正确的空间想象以及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问题④、问题⑤难度较大,但问题④可以仿照原题思路通过侧面展开解决,而问题⑤则可以转化为问题④予以解决。系列问题的提出、探讨和研究,都是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都是在他们的自主探索下解决的。因此,只有将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问题才既不会很容易也不会很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3]。
  3思维暴露,创造最近发展区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暴露思维缺陷,探索获得新知。这是高超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质疑善问,帮助学生学会联想提问、猜测提问、观察提问、比较提问,系统分析问题信息,破解思维瓶颈,顺利突破最近发展区。
  【教学片段3】
  教师提出问题:“[WTBX]已知T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Tm=Tn [DK](m>n),则Tm+n的值为多少?”在此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下面是本堂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迸发的一个精彩片段。
  面对学生一个个精彩的回答,笔者不由得为自己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而自责,也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而感到高兴,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意感到惊叹。
  4流程标准设计,符合最近发展区
  教学流程标准必须符合最近发展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设计自然,即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既需要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了解,也需要对教材做合理的、符合学生水平的预期设计。预设既要承接前期学过的知识,又要对后续新知有合理的过渡。二是循序渐进。最近发展区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各不相同,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发展水平处理教学设计,这样的最近发展区才较为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三是留有余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任何问题都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如果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填满”,那么学生成长的空间就会受到限制。
  三、实施层次化教学,激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4]。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最近发展区理论,做到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呢?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化解策略是实施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设置多个台阶,分步到位,利用分层教学化难为易,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
  1学生分层
  教学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把学生按基础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其中,A层表示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B层表示基础较好、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C层表示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组织学习小组时,教师可以将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匀地分在一组——异质互补性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把相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组——同质均衡性分组,使各小组成员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优势互补,相互协助,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分享成功的喜悦,收获成功体验和能力发展。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流动分层,鼓励每个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成长,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2目标分层
  现行的中学数学教材具有“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弹性要求,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的具体差异,教师要分类设定目标层次,帮助学生确定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对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一定时间内的主要目标是低起点、重基础、多扶持;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引导,注重技能培养;对于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应做到多主动、重综合、求创新。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大大提高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教学分层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发育情况、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的差异,教师应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相应的教学,即贯彻“低起点、小步伐、重反馈”的要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中,“低起点”是指摸清学生现有的学业底子、心理状况,把教学放在学生通过个体努力即可达到的潜在水平上。“小步伐”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帮助他们制订可能达到的预期目标,把教学内容合理分层,循序渐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重反馈”则强调充分顾及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注重课堂讲练的时效性,通过检测及时矫正,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使他们受到鼓舞,主动争取学习的成功。
  4作业与辅导分层
  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差异,分层次制订作业预期目标,包括基础过关、能力提升、综合应用,设计梯度明显的个性化作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身状况,自主地认领作业目标、选择练习内容。教师调控训练进程,指导作业反思结果,以促进学生个体的训练水准和学习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有效检测和推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5评价分层
  评价的基本要求是遵循差异性、时效性和激励性原则。教师要着眼于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来衡量学生,利用科学规范的差异化评价模式,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亲切的评价氛围,积极关注取得进步的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扬长避短,彰显个性,体验学习成就感,让他们在各自的起跑线上向前迈进,促進良性的学习发展[5]。   四、巧搭“脚手架”[DK]“垫脚石”,强力突破[JP]最近发展区
  研究发现,当学生即将达到一个新的、较高层次的发展水平,但又没有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之时,教师既不能包办学生的探究过程,也不能对学生的困惑置之不理。教师要更多地发挥 “脚手架”“垫脚石”的辅助作用。
  1教师模拟
  教师可通过演示如何解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解题蓝本。学生只需在自主解决问题时,直接参考教师的思维方法即可。
  2问题铺垫
  在“過河理论”中,“河”的这一边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对岸”则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河宽”就是最近发展区,“脚手架”便是“石头”。学生要“过河”,教师就要在“河”中放几块“垫脚石”,这样学生才能顺利通过。
  3生活情境
  教师以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为起点,创设生产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恰当利用好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美。例如,“相似”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师让学生直接应用相似理论来解决生活中不能直接测量物长、山高、河宽等数学问题。
  4数学实验
  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数学实验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学习技能、技巧。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实验应设计在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5互动合作
  维果茨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教师在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教学时,要变单向释疑解惑为师生或生生合作探究、共同质疑,增强学生群体学习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顺利突破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传统教育观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绝对权威者、教学过程的主宰者、控制者,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永远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己头脑中不断构建和理解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扮演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角色,从而不断地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又不断地把现有发展区转化为新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这样的周而复始的发展过程中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晓霞.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与拓展:支架式教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2]左广兰.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解析几何教学[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3]朱福文,胡鸥.论课堂提问的原则、类型、方法及评价[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4):74-77.
  [4]徐美娜.“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5):14-16,23.
  [5]朱福文.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途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2):27-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6202.htm